书局的计划,如同李泰所预料的稳步推进。
那些离开的学生经过一天自习思考后,反而还是决定留下来,继续组建书局。
李泰的话语有没有感染到他们李泰自己却也没把握。
但李泰可以确定的是,绝大多数学生绝对是回去仔细的思索一下后,发现真正能发挥自身知识的也就只是开书局这一条路而已。
其他的,要么跟自身体系内的人竞争农官, 要么跟明经进士科目的人竞争。
前者还是有可能的,但后者还是先回地方去慢慢考试吧,先获得来长安赶考的资格再说。
再次重申一遍,这些人的出身是良家子,不是世家子弟,更不是庶族地主。
对这些家庭来说,供养一个孩子三四年的时间读书他们能做到,但只要不是那种特别有赌性, 或者有长远目光的普通家庭, 那真的是很难供养一个孩子持续读书的。
倒未必是他们的短视让这些孩子不得不选择能够马上可以变现的工作,而是他们的家庭承受不起一直供养一个不事生产的劳动力,尤其学习本身还是一件非常花钱的事。
所以,到了书局中,既能赚取到自己的生活费用,又能够让自己拥有继续学习的资本,尤其这工作看起来还是个相当体面的活,这些学员还是相当乐意的。
就好像图书管理员,虽然在李泰看来,这个职业要么是摸鱼首选, 要么是大老专属。
但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希望成为图书管理员, 只是因为这职业是既体面,又能帮助他们继续深造的职业, 所以图书管理员的竞争在学校内还是相当激烈的。
不过, 农业学府很大一部分职务, 其中包括了图书管理员, 都只能是农业学府学生或者老师担任,如果在学校中没有正规的身份,是不能在学校里任职的。
这也是陈楷进入书局的原因,原本他是图书管理员,但随着即将毕业,要么他成功留校,成为教师助手,要么他的种植项目得到校园重视,否则他的图书管理员也到头了。
而这次进入到书局中,陈楷算是相当积极的人,李泰倒也希望他能有好得表现。
说实话,书局的发展一开始肯定是出局不利的,因为大唐的识字率着实堪忧。
自己书局一开始的主流客户肯定是儒家培养出来的学子,对农业学府的书籍,哪怕不会抵制,但若说想要让他们认同这里面的知识,这肯定是不现实的。
而李泰的客户也并不是他们,还是那句话, 李泰的目标是农民与良家子。
而除了其中开明之人以外,最重要得是从农业学府离开的学子们。
没有错,一开始李泰就没有单纯的想要卖书赚钱什么的,书局的作用是成为农业学府出来的学子们的联络点。
唐代又不是现代,可以供给消遣的东西,至少对于底层百姓或者良家子来说真不多。
以话本来供人消遣之用,已经足够了,尤其对底层识字,却很难改变命运的良家子来说,自己的出的半月刊与杂志,就是专门给他们准备的精神粮食。
凭借毕业证书,他们将会享受到八折的优惠。
如果这些离开学校的学子,离开后真只把学校当做是学校,离开了那就忘记了,甚至连有着学校信息的这些半月刊与杂志都不卖,那李泰也不强求。
但这些过来凭借毕业证书,过来购买半月刊与月刊的农业学府学子,自然就会天然的成为李泰在基层的核心骨干。
现在李泰所需要的得只是把他们培养得越来越多,并且培养他们有月刊,半月刊,杂志之类的书籍就好。
自己需要底层百姓识字,那就必须要从这些人开始。
说实话,干这件事,尤其是培养读者市场,李泰明白前期肯定会投入相当大,前几年一无所获也是正常的。
但随着农业学府的学生慢慢增多,整个市场肯定是越来越庞大的。
尤其农民真正从这些月刊,半月刊上发觉能让他们增产或者增加财富的办法,引起主观能动性,哪怕看不懂字,也会主动的吧这些月刊半月刊购买一份。
等到自己的娃放学后,让他们把这些上面的字给翻译出来,到时书局也算站稳脚跟了。
真到那时候,书局甚至能根据这些半月刊与月刊作为简单的蒙学课本,教授普通百姓识字,传播农学思想。
最重要得是,百姓因为试错的成本太低,所以不敢试错,显得目光短浅。
但当他们真从月刊半月刊的知识中攫取到收获时,他们也会成为最大自己的簇拥。
所以对书局,李泰虽然寄托得未来倒是挺大的,但李泰更清楚的是,如果粮食需要自己补贴个两三年,到了第四年开始肯定能获得收益,那这书局的布局,自己想要真正的收割,那就是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后了。
在那之前,自己顶多就是把书局当做是与农业学府的毕业生间的联系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