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纲借赵竑“铮臣”一词,一一道来,让他栗然心惊。 他登基大半年,那些正气凛然、道貌岸然的肱骨大臣,似乎和他的老师、执政大臣真德秀一样,并没有提出过什么治国强国的良方。 “汪卿,你是大才,可称国士!朕知道怎么做了!请!” 赵竑亲自倒了一杯茶,哈哈笑了起来。 汪纲谨慎强干,可为朝廷股骨之臣,却不知道,为何在历史上名气不大。 也不知道,这和自己重用他,调他任江南东路制置使有没有关系? 不过,崔与之到了金陵城面圣,得好好和他谈一下。 至于两浙路,不得不,也很有必要得调一个狠角色过来。 细细盘算,四川蒲江魏高氏名门世家能人不少,要不要从四川调入两浙,既能打破四川官场铁板一块,又能在两浙路打开局面,岂不是一举两得? 赵竑心思百转,汪纲却接过茶,恭恭敬敬拱手笑道: “谢陛下谬赞。不过臣喜欢在地方上做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说起来,臣从陛下身上学了不少做事的方法,大开眼界。臣谢过陛下。” 他说的是实话。在兴业拓业方面,赵竑绝对可以称得上他的老师。 以重点“项目”带动一地“经济”发展,发展五年计划等等,绝对是高屋建瓴,让人叹服。 “好!既然如此,朕绝不勉强。你我君臣,一起努力吧!” 赵竑哈哈一笑,心满意足。 既然这位干吏志在地方,就让他好好为国为民,造福一方吧。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