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内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悉取之,遂传民间门。”
虽然荒谬,但这就是《新五代史》详细记载的事情。】
站在李世民身侧的臣子用眼角偷偷看李世民,王羲之真迹他们熟,确实如同仙幕所说,是他们陛下最喜爱的一个书法家。
他们陛下不仅自己‘夜半把烛起学兰亭’,也不仅抓皇子们临摹,甚至臣子们也不放过,也要求临摹王羲之的画作。
虞世南心想,后世要是能看到临本的《兰亭序》,定多是他们这些人临出来的吧。
若想一窥陛下对王羲之书法的喜爱,除了仙幕提到的那些记载,《晋祠铭》就是最好的代表,这个他们陛下摹拟王羲之书法的得意之作,字字结体都是从王羲之而来。
《兰亭序》21个“之”字,字字不同,被视为神来之笔;他们陛下所写的《晋祠铭》中也不逞多让,“之”字各有姿态、绝无雷同,甚至和《兰亭序》中的“之”字如出一辙。「1」
仅仅这个小细节就可以懂得他们陛下对王羲之书法揣摩之细。
臣子们心中暗想,要是陛下知道是因为一副真迹被掘,会不会自此讨厌这副真迹?
但看李世民的眼神他们就知道答案了。
因为李世民对仙幕上展示出来的 《兰亭序》没有丝毫不喜欢的情绪,甚至看得还更专注了一点。
李世民根本不觉得是《兰亭序》的错,王羲之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字字有意境,是盗墓者丧心病狂盗墓,与《兰亭序》何干!
不过…… 他有点信这点了,因为他去世也要把《兰亭序》带在身边的可能性,很大,很大。
【听闻唐太宗超级喜爱王羲之的兰亭序,唐墓屠夫温韬就盯上唐太宗的昭陵,又探听到太宗死后一度传出要把原稿合葬的遗嘱,所以正在挖其他唐朝陵墓的温韬找到了史料记载,直接决定干了一票大的,拉着军队去昭陵掘二凤。「1」
史料记载不骗人,唐太宗所立的昭陵说明书表示陵墓里面没有东西。
而温韬则因为挖昭陵而赚得盆满钵满,数不尽的金银珠宝,还拿到了史料中记载的钟繇、王羲之真迹。
拿了钱财和钟繇、王羲之的真迹之后,顺便把二凤的尸身盗出去卖,才有了我们方才说的,二凤的头颅和尸身分家。
《邵氏闻见后录》:赵韩王微时,求唐太宗骨,葬昭陵下。
《嘉祐杂志》:赵韩王客长安,购唐太宗骨葬昭陵下。一豪姓蓄脑骨,比求得甚艰。】
二凤头颅从晚唐一直被玩到了北宋,赵匡胤的宰相赵普听说了这件事情,怎忍太宗尸骨被亵玩?
花费大价钱买回唐太宗遗骨,用票子、走关系把二凤头颅迎回昭陵。】
【怎么说呢,温韬此举直接震惊了五代时期,结合汉陵的遭遇,后世的帝王将相们也不再立虚假说明书了,虚假的没用,要实际真没东西才不会招贼惦记,帝王将相们临终前都下了陵墓从简的政令。】
赵匡胤则心情复杂地看向身旁的赵普。
北宋韩忠献王,本名赵普,是宋开国功臣,他的宰相。
至于赵普则是双眼放空,竟然还有他赵普的事情?
而那头。
“汉陵?”
刘彻表达了疑问。
“关朕汉陵何事???汉陵发生了什么???”
他不知道唐太宗到底有没有被盗墓,毕竟这是后世发生的事情,他也能够理解有人不是想让唐太宗头颅与尸身魂归昭陵,想摆放在家中展览,因为太宗头颅非易得之物,因为虚荣心作祟,因为奇货可居。
唐太宗文治武功在历代明君中名列前茅,战功显赫开创盛唐,知人善任重用贤才,开创贞观之治,让大唐成为世界交流中心。但在有些人眼中这些功绩就是衬托自己厉害的工具,他们怎么会管太宗是否头身分家。
但他不懂,为何这件事情扯到了他们汉陵!
这头,李世民是真信自己是真的头身分家,头颅还被不断传阅把玩了。
虽然有可能是假的,但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
李世民觉得头晕,很想下令把天下叫温韬的节度使全部处死,但想到这件事情发生在遥远的晚唐又觉得一切都是徒然。
不过仙幕最后终于还是说了一个好消息,他的头颅和尸身回到了昭陵。
虽然无法处死温韬,至少能让李世民松了一口气,就是深觉疲劳而已:“朕操劳一生,死后竟也不得安宁,靠一个北宋臣子东奔西走才能尸身完全。”
其他臣子想安慰,但皆不得法。
李世民摆手制止臣子们的欲言又止:“终归是朕孟浪,沉溺于王羲之真迹中,在史料留下欲与《兰亭序》原稿合葬之语,也高估了大唐的延续时间门。”李世民甚至想到死后一把把骨头烧成灰扬了的想法,只是碍于过不了心中那一关没说出来而已。
不过方法还是要想的,总不能看着他们和众位臣子们的陵墓在自己的界面再一次被掘吧?都知道这个讯息了还被掘,那才叫丢脸丢到家了。
但有臣子见不得李世民如此颓然,魏徵面色郑重严肃的劝谏道:“陛下何故把缘由归根于自己,晚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