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战场之成败,只有我们把士兵们的后顾之忧解决了,其上阵杀敌之时,才敢于无畏效死。” 六部尚书齐声回道:“臣等谨遵太孙令旨。” 朱英接着说道:“最后兵部这里,还有关于今年征兵的问题。” “目前我大明有兵两百余万,虽说有军户制度,可自行生产,但在往后更要注重士兵个体素质,不能是什么牛鬼蛇神的都招收进来。” “往后征兵当注意,品行恶劣者坚决不收,尤其是犯过事者,哪怕是个人武艺再是优秀,军队也不能容下这等害群之马。” “往后我大明罪犯,只叛入劳役改造,不得有罪从军,关于这一条,当写进我大明军规之中,任何人不得违背。” 在朱英之前,有充军的说法。 犯了律法的,就丢到边疆充军。 这样的行为,极大的损害了军队在百姓之中的印象,在许多百姓的眼里,军队里的士兵跟罪犯是差不多的概念,更是有良家子不从军的说法。 其实这样的行为,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士兵本身的待遇很差,而军队里不管是贪腐还是欺凌的情况都非常严重。 这也导致朝廷征兵困难,加上兵役强行征召,使得军队从来就没有在百姓里有好印象。 目前大明经济上已经是非常不错了,朱英要做的就是把现在军队进行整合,尽力提高军队整体战斗力,并且以服从纪律为先。 招收士兵的方向,更是要面向于就良家子。 因为只有这样,军队才能更加听从命令,可以更好的掌控在皇权手中。 “臣等谨遵太孙令旨。” 这一番话说完,六部尚书皆是起身作揖。 他们更加感受到太孙殿下要对军队进行整改的决心。 而聪明人其实都能明白,按照这样的改革下去,往后大明军队的纪律性,战斗力,都将会节节攀升。 其实朱英的改革,并不算神来之笔。 许多聪明人,早就已经有这样的举措,甚至于历朝历代的名将里,只招收良家子的行为很是普遍正常。 但是只有朱英,作为未来之皇帝,把这一条真正的写进到军法之中。 也只有朱英,是要把全国的士兵都变成这样。 当然,其实历朝历代也有皇帝有着同样的想法,只是他们只有想想的份,而不能像是朱英这样制定下来。 毕竟在大明先前的朝代,话语权基本上都掌控在世家的手里,皇帝稳不稳,靠的不是百姓跟军队,而是世家的支持。 能够达成这一点,也只有大明了。 或者说只有现在的大明。 如果不是朱元章的时代,几乎不可能有这样的优握条件,哪怕是朱棣都能难完成这样的改革。 要是到了明中叶,朝野官员开始腐朽,就更加不用提了。 可以说上千年来的皇权社会,只有在朱元章目前的这个时间点,甚至要考虑到朱英对于大明经济的帮助,才能达成。 任何其他皇权时代,这样的事情都只能是空谈。 朱元章看向大孙的眼里带着浓浓的欣慰。 他感觉到,自从这次南巡之后,大孙有了很大的转变。 在先前的大孙,会把很多心思放在商业之上,且对于政务处理也比较备懒。 每日就是想着忙里偷闲,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不可否认出了很多计策让大明的经济变得繁荣起来,也很好的解决了权力上的分割。 但有一条,朱元章虽然从未说过,但心里有些可惜。 那就是大孙并没有给他那种皇帝的感觉。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受。 并不是谁都能有皇帝样,有些人戴上皇冠,会给人一种沐猴而冠的感觉。 或许是气质,或许是其他方面。 但今日的大孙,在吩咐群臣的时候,是真正的让朱元章感受到了皇帝威严,智慧。 这才应该是往后大明的皇帝。 他老了。 他最想看到的,就是自己继承者的优秀,能够在各方面都可以超越自己,要能够把控好国家大势。 朱英这边自然不仅仅是兵部方面。 其中尤其是工部,关乎到蒸汽机的问题。 “工部议会过后发个公告,由给事中传告我大明各府城,县城,乃至于乡村之中。” “如今朝廷正值大建设之际,号召天下匠人汇集于京师之中,但凡有手艺傍身,通过当地官府验证者,进京乃至于返京之路费,皆由朝廷负担。” 这一次,朱英要聚集大明之全力,将蒸汽机这个东西开发出来,真正的应用到实际中来。 哪怕是这样的告示,会导致出现一些浑水摸鱼之辈也无所谓了。 只要能开发出蒸汽铁甲船,那么大明未来将会是真正的星辰大海。 工部这边的匠学堂已经是有两年了,也为大明提供了不少匠人。 但实际上朱英缺少的,是研究员,是科学技术人才,甚至是科学家。 这些还有些遥远,目前大明的底层知识构架,还停留在四书五经方面,这并非是几年就能解决的问题。 现在西方的文艺复兴已经开始,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