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后,他目光转向左手边座位里的“焦正青”。
“焦正青”表现没有任何异常。
他想了想,便针对他之前关于“不好的预感”的说法,向林川交代道:
“昨天晚上11点多,叶海明单独离开了一个小时,和杨复会面。”
“当然,是杨复主动邀请的。”
“我和叶海明当时也怀疑杨复不怀好意……”
“但细细分析后,觉得杨复没有理由看上叶海明的身份。”
“后来叶海明平安归来,似乎也……没有异常。”
“焦正青”说到这里,稍顿了顿,而后又自顾自地分析道:
“因为杨复是崔永利的话,叶海明就绝对不可能是崔永利了。”
“毕竟,就算真的有两个崔永利,那当他们凑在一起时,也必然会产生绝对领域。”
“现在,已经证明杨复是崔永利,那么叶海明,应该就没有问题……”
“我的预感,可能只是多虑了。”
“焦正青”的这番话,看似是在分析叶海明没有问题。
实际上,也是在暗暗地证明自己没有问题。
因为他和叶海明的情况是一样的。
同样的道理——
只要林川相信了,刚刚那个杨复,就是崔永利。
那么他便不太会再怀疑叶海明和焦正青了。
这就是认知的惯性。
就像推理小说里,很多作者会极力塑造一个看似很像凶手的角色,去误导读者,来帮助真正的凶手,逃脱读者的怀疑。
但面对“推理小说”这种东西,读者本身就提前有了一定的认知防御。
所以越来越多的读者都知道了——
推理小说里越是最像凶手的,反而越不是凶手。
但现实不是推理小说。
林川从一开始,就有过先入为主的观念。
觉得那个杨复,就是崔永利。
然后到现在……
杨复主动承认,他就是崔永利。
那么……
一切看上去,那么的顺其自然。
现在,在林川的认知视角里,杨复就是崔永利!
焦正青和叶海明,就是焦正青和叶海明!
再加上……
几乎就在“焦正青”说完这一通分析后。
林川也没来得及与“焦正青”再有什么跟深入的洽谈。
因为上半场的比赛,已经只剩最后几秒就要开始了!
林川缓缓起身,一边听着广播中最后的入场警告声。
一边意味深长地,看了焦正青一眼。
便淡淡留下一句:“行吧,没事就好。”
说着,便直接闪身,瞬间出现在他的选手座位里。
刚刚好。
这个时候,上半场的比赛,正式开始!
广播中的声音直接提示道:
“请各位参赛选手,将双手置于自己座位的扶手上。”
“接下来,我倒数三个数,决赛上半场,便正式开始——”
“三——”
“二——”
“一——”
随着这一声“一”落地,所有选手周身,浮现一层椭圆形亮光。
和之前林川使用“ATM机”进入虚拟竞技场的情况差不多。
他意识一沉,便来到了虚拟世界。
一个六边形的空间里,他脑海响起了上半场决赛的规则与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