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略微破旧的吉普车摇摇晃晃地行驶在土路上,路两旁树木叶子落了满地,乌压压的。 苏半夏和苗茵坐在后座,身体随着车的摇晃而晃动着。 “嫂子要买些什么啊?”苗茵问道。 苏半夏想了一下,“买的东西多了,供销社好多东西没有,不过具体还要看东西的款式和质量吧。” 苗茵点头,“确实,我看供销社好多东西都挺一般的,也就是实用性强一些。” 今天路前程和苗茵上门也不只是送礼的,他们俩也刚搬来,缺少很多东西,供销社里卖的苗茵看不上。 路前程就拜托苏半夏跟着一起去市里百货买。 苏半夏爽快地答应了,毕竟她也有许多东西没有买呢,而且马上要过年了,怎么也得给大家都置办一身新衣服吧。 程欢是个大姑娘了,现在还是只有两件衣服换来换去。 要是有人知道苏半夏的想法估计要骂她奢侈,现在人们一个冬天一件厚棉袄就不错了,好多人还补丁摞补丁呢,包括家属院里一些家属也是这样。 苗茵看着温温柔柔的,但说话一点也不温吞,干干脆脆的。两个人在这一路上也聊了不少,苗茵也对苏半夏刮目相看了。 她倒不是看不起苏半夏出身农村,况且路前程在来昌新港的路上就叮嘱了一遍又一遍,只是对话间苏半夏的谈吐和见识不像一个乡间田野长大的姑娘。 苗茵见过许多乡下女孩,粗俗的,泼辣的,胆怯的,柔弱的,可苏半夏这样城市与乡野氛围兼具的,她真没见过。 要是苏半夏不说,她以为是知青呢。 “嫂子,你真特别。”苗茵说道。 苏半夏一愣,又玩笑地乐了,“咋?我长了两个鼻子三只眼?” “哈哈”,苗茵一笑,“我爸是农村的,但我确实是城市长大的,我在家属院住过一段时间,家属院儿里的那些农村来的婶子们不喜欢我们这些城市长大的人。” 苗茵说得也没错,在昌新港这个不大的家属院也是有这样的情况存在的。苏半夏去买菜的时候遇到见过几次面的军嫂,要是来自农村的就跟她笑笑打招呼,城市来的军嫂看见她就当没看见,仰着下巴就过去了。 倒也不是看上看不上,农村军嫂看见城市军嫂下巴仰得更高。 这种壁垒已经存在很久了,久到没人知道该怎么去打破。 “我们无愧于心就行了,别人怎么想的我们也管不了啊。”苏半夏拍拍苗茵的手,“你说是不是?” 苗茵点头,这种想法豁达但也挺难做到的。 车又走了大概一个小时,停在了一个百货门口。 “二位嫂子,我去办事,下午三点后在那边的公示栏下等。”开车的司机是路前程找的,正好到市里办事把她们俩捎上。 苗茵挥挥手跟司机告了别,看着车远去然后挽着苏半夏的胳膊往百货走,“嫂子,我有个同学家就是这儿的,她说这里的百货还行,东西种类还挺多的。” “行,那我们去看看。” 号称百货但跟“百货”这两个字还是不太相衬的,就是个二层小楼,门脸儿也不大,最能成为商场象征的就是那两扇玻璃门,里面还挂着厚厚的门帘,显得玻璃门也不那么有档次。 二人挽着手进了百货门,正对着的柜台就是卖生活用品的。这年头还是实用主义至上,人们大多就是为了买生活零碎而走进这扇门。 柜台上凌乱地放着这个时代的小零食还有小姑娘戴的头绳和发卡,大多是鲜红色的,人们都喜欢更容易卖出去。 苏半夏挑拣了几样买给程欢,其中还有一个头绳上坠着五角星,这在学生中间特别受欢迎,孩子适当的虚荣心,偶尔也可以满足。 再往里走就是卖成衣的,衣服大差不差都那样,款式固化,苗茵皱着眉头看了半天只买了一个软毛围巾,衣服她也没看上。 苏半夏往里走挑了几样毛线,上次给程延和程欢分别织了一件,苏半夏打算再给苏晨织一件,他生日快到了。 二楼上要安静一些,几个柜台从木质的变成了玻璃的,能清楚地看见柜台里放着什么东西。 有戒指,有手表,有项链。 再往里还有收音机和手电筒电风扇这些“电器类”专用柜台,桌面上都是红彤彤的,几乎要在桌子上贴个大字报,上写“结婚家电到这儿来”。 苏半夏和苗茵没往那边儿去,在手表的柜台边上停下了。 路前程的手表在前不久摔坏了,坏得没办法修那种坏,苗茵想给他再买一块。 说是手表柜台,但里面也就堪堪放了三块手表,一块瑞士进口的,两块英国产的。 按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