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有亮, 祝翾先拿出带进来的抹布和清水将号房里都打扫了一遍,等全擦干净了,祝翾再拿出油布挂起钉好, 隔绝最后一道洒进来的月光和考场巡场官吏或好奇或探究的目光,她感觉她这一巷里可能就她一个女考生。 这个时候巡场官吏们就开始点人数了, 等发现这一巷考生们都到了,就开始从席舍的空档发下木炭等物。 一轮发完,祝翾想要先趴着睡会,她上半夜就到了贡院外,倘若一夜不睡那么到了白天做卷子的时候必然十分疲乏。 第一天要做七篇文章, 像之前有些朝代同样的内容每场都是关三天两夜,给足考生时间,但是今朝认为一天写完七篇时间是足够的,考试做题速度与现场挥发能力也是科举选拔的一个维度。 祝翾放下木板正想委委屈屈蜷缩起来睡觉,却来了一个女吏来到了她跟前, 仔细提灯打量了一下祝翾, 问道:“可是女考生?” 祝翾“嗯”了一声, 她这一发声感觉到隔壁就有男考生激动地咳嗽了两声, 但祝翾并不在意。 女吏得到了回答, 就又投递了两条月事带给她, 祝翾接过东西,女吏说:“倘若没有用上,也不可以带出考场,不够用可以示意你们这一巷的女吏要。” 祝翾点了点头, 之前她就发现乡试报名费女的比男的贵一些,原来是多了这个,也是, 谁能保证考试的时候一定不来这个呢? 因为男女同考场,每舍又共用一个厕所,所以女子在这考试也多有不方便,但是既然都是要考科举的人,这点羞耻心必然是要克服的。 乡试座次安排不像祝翾之前考试的时候,都是女孩子扎堆一个巷内考试,乡试完全打散、男女混考的做法也是为了形式上的绝对公正。 祝翾收好女吏送的月事带,然后就开始烧锅,她带了生鸡蛋,乡试也发饭,但是只发午饭,早饭是没有的,自己煮几个热鸡蛋吃是最方便合适的。 她还有馒头片,贴在锅盖上蒸热了,然后就这样吃了早饭,这样吃又顶饿又不会一直想去厕所,其他号房的考生也有人在煮早饭吃,过道里一股煮饭的味道。 祝翾吃完了,就半躺木板半靠墙上睡了,得等到天亮才开始发卷子,所以得抓紧时间先休息养神。 考巷里渐渐响起来了打鼾的声音,也有人神经疲乏临场坐立不安,睡不着,一直在木板上发出辗转反侧的声音,明远楼上鼓角声也响个不停,在这样嘈杂的环境下,祝翾也还是睡着了。 等到了黎明,祝翾就听到号军一个个叫考生们清醒的声音了,隔壁就有号军在那喊:“相公醒醒,要发卷了。” 祝翾一听到声音就坐直了身子,在硬邦邦的木板上将就了半宿不到,虽然睡着了,但是却睡得浑身酸痛,可恨这地方狭窄,都不够她伸个懒腰抻抻身板放松一下。 号军提着灯到了她门前,发现祝翾已经醒了坐好,就略过她去喊下一个人了。 发卷的鼓角声终于响起,封好卷纸的牛皮纸包才一个个发下来,等到提醒拿卷的鼓声响起,祝翾才把第一天的试题从牛皮纸包里拿出来。 七道经义题,三道四书题,四道五经题,每道三百字以上,一天的时间说够用也够用,但是破题思路晦涩凝滞些的可能就来不及了。 祝翾拿到题目就不再磨蹭了,直接把七道经义题先大概看了一遍,难度倒还算适中,都不是什么偏题怪题。 可能不只有她一个这么想的,祝翾也听到了其他考生唰唰的快活的翻卷声。 八千份试卷,难度不高的题想要拔得头筹,文章结构与思路更要清晰有新意了,更加考究学生的文章功底。 祝翾呼了一口气,先看第一道四经题: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① 这是论语述而篇中的内容,《韶》乃舜乐名,上古圣王作乐以象德,韶乐之音象征着至圣之德,孔子闻韶音不知肉味,欣赏的并不是这韶乐本身的美甚,而是赞誉上古文治的境界与美。 关于这句的注解有不少版本,现在更盛行的版本是子闻韶而赞美圣人,也有一种说法是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是因为觉得齐有韶音是一种僭越,所以才会忧伤得“三月不知肉味”。 短短一句话,到底是按照伤心说还是赞美说下笔呢? 祝翾越细思这句话背后的几个版本的注解争议,越有些犹豫,最后她还是选择稳当,现在更多人比较推崇的朱子注解的说法破题。 她虽然并不推崇朱子的学说,但是在这句话的注解上也更倾向于赞美说,前代一些伤心说的注解她也看过不少,觉得论证角度都有些牵强。 这版注解里说:“《史记》‘三月’上有‘学之’二字。不知肉味,盖心一于是而不及乎也。”② 所以必须补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