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殿。 前殿。 太子发表意见,皇帝询问,丞相附和。 三省六部的官吏,便都明白了怎么回事。 这个时候,谁敢唱反调? 户部尚书上官磐石率先开口,附和道:“微臣同意。” 工部尚书闫开成,兵部尚书高永昌几人,纷纷附和。 “臣附议。” “微臣附议。” ...... 这其中,没有吏部官吏。 因为吏部尚书一直是魏无忌兼任。 所以今日这事,本就没有什么悬念。 不过,叶澜天还是想听听叶洵的意见。 说不定叶洵有什么突发奇想,就能让朝廷少走很多弯路。 这个时代的科举内容还是可以的。 科举考试的内容有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 考试内容以务策、帖经、杂文为主。 根据不同的科目,来选拔不同的人才。 要比八股取士强太多了,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就是考科举,此外再无实用价值。 八股文没有诗,词,赋,策,论等文体的那种酣畅淋漓,有的只是晦涩枯燥。 说句不好听的,八股文风就是啰里吧嗦,空洞无聊无实质的东西,跟政治才能扯不上关系。 甚至即使在经典之内,还有许多禁忌。 就连《孟子》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都要予以剔除。 真乃是,聪明巧智之士,穷老尽气,消磨于无用之事。 众人纷纷表态。 叶澜天点了点头,沉吟道:“既然如此,科举之事便定下了,科举时间和方式,你有什么提议吗?” 反正今日就是定下科举。 正好叶洵在这,叶澜天便打算就此将此事敲定,敲死,明年就开始实行。.. 眼瞅着大夏地盘越来越大,多了达兰扎德草原和河西走廊,今后要治理的地方很多。 官吏,尤其是地方中下层官吏的缺口很大。 如今大夏四海升平,为百姓谋福利,吃饱喝足已八九不离十,仕途之路,也该开放了。 叶洵想了想,沉吟道:“科举分为四次场,两年一个轮回。” “第一年春三月,举办院试,由各城主持,读书人均可参加,中者为秀才,第一名为案首。” “第一年秋八月,举办乡试,由州府主持,中秀才者可参加,中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第二年春三月,举办会试,由礼部主持,中举人者可参加,中者为贡士,第二名为会元。” “第二年春四月,举办殿试,由父皇主持,中贡士者可参加,中者为进士,第一,二,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至于考试科目和选拔人数,就由诸位大人去商议吧。” “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怎么安排官职,也由诸位大人商议。” 其实叶洵是想一年来他一场。 但条件不允许。 这个时代交通是非常大的难题,比如云南考生,在云南城参加完乡试后,再来京城参加会试,慢一点的都得明年才能到。 所以这个时间间隔必须拉长,得给考生们足够的入京时间。 不过叶洵这套体系是没有问题的,已经最简洁,最公平公正的方案了。 叶洵只把控大局,至于具体方案,还是要给三省六部一些发挥的机会。 听着叶洵的方案。 叶澜天,魏无忌和一众大臣不由一惊。 他们估计太子爷心中早已有了成熟稳定的想法,不然怎么会将流程搞的如此顺畅丝滑。 看来太子爷虽然不处理政务,但对大夏各项政务都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 叶澜天看着叶洵,问道:“你小子对科举竟有如此深刻的探究?朕还真没看出来。” 叶洵淡然一笑,端起杯盏喝了一口,“父皇,您没看出来的事多了。” “科举乃是大夏今后仕途发展之根本,儿臣自然马虎不得。” “诸位大人还有其他问题吗?” 听闻此话,众人面面相觑。 礼部尚书高天正站起身来,揖礼道:“殿下,微臣还有一事。” 叶洵压了压手,“高大人不必拘礼,坐下说即可。” 高天正嘴角一抽:杀人诛心啊,您让我一礼部尚书不必拘礼?这不是打我脸吗? 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