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足以说明刘胜的期待,并没有用在错的人身上。 “我二人登门,本就是为此事而来。” “既然殿下也主动问起此事,那臣,便斗胆试言······” 呵笑着客套一番,待刘胜也同样温笑着,做出一个‘请’的手势,便见袁盎身形一正,面色也陡然带上了些许严肃。 “我汉家的钱制,确实如殿下所言:杂乱无章,混乱不堪。” “——秦半两、荚三铢,吕太后八铢、太宗皇帝四铢,乃至于故列国的钱币,如刀币之类,如今都流通于天下各地。” “即便是主要流通的秦半两、吕太后八铢、太宗皇帝四铢,也是隔一个郡,乃至隔一个县、一个乡,就有一个新的兑换比例······” ··· “虽然说,秦王嬴政暴虐,让天下人苦于秦之暴政,但对于嬴政铸半两钱,统一天下币制的举动,即便是太祖高皇帝,也是认可的。” “也正是因此,太祖高皇帝才曾下令少府,铸汉半两行于天下;” “只可惜,事与愿违——太祖高皇帝原本想要统一币制,以汉半两取代秦半两的举动,却因为民间大肆私铸不足重、不足色的三铢荚钱,而没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后来,吕太后行八铢钱、先太宗孝文皇帝行四铢钱,本是为了消除三铢荚钱的弊端,却也让我汉家各类杂钱并行,税赋征收不便,百姓,也苦不堪言······” 随着袁盎这满是感怀,又隐隐有些机会的话语声,刘胜的面色也渐渐严肃了起来。 对于袁盎针对太祖三铢钱的‘修饰’,刘胜也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异常。 作为汉家的开国之君,太祖高皇帝刘邦,会下令少府铸造重量三铢,面值却高达十二铢,而且还含铜量感人的劣质钱币? 不可能! 绝对不可能! ! 可若是太祖高皇帝‘仁以爱民’,允许民间私自铸钱,才导致这样的劣质钱出现? 嗯~ 这倒是有可能发生的事······ 其实,真实情况如何,刘胜心里当然清楚; 袁盎心里也明白; 一旁的窦婴,以及全天下的人,更是一清二楚。 但知道归知道,这话该怎么说,那就是一门学问了。 很显然,袁盎在这门名为‘语言的艺术’的学问上,造诣颇深······ “中大夫所言甚是。” “太祖高皇帝,原本只是想要用汉半两,取代原有的秦半两;” “但太祖高皇帝因为仁慈,而允许民间私铸钱的举动,导致很多不足色、不足中的荚钱大行其道。” “正是这些民间私铸的荚钱,让太祖高皇帝的善政,没能结得应有的善果。” ··· “到先帝之时,同样仁及天下的先太宗孝文皇帝,也下令不再禁止民间私自铸钱;” “而这一次,又冒出来了一个吴王刘鼻,凭借先帝的《许民驰山泽》令,在封国大肆开矿得铜,再以铜铸钱,积累下了极为庞大的财富。” “——也正是凭借这些财富,刘鼻才得以免除吴国百姓所有的税赋,以收买民心,又蓄养十数万军队,最终积攒下足以祸乱宗庙、社稷的力量。” ··· “对于这件事,父皇已经有了盘算;” “朝堂也正在筹谋,再次禁止民间私铸钱,将铸钱的权力再次收归朝堂。”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下一个刘鼻、刘戊之流,凭铸钱的利益,积攒下足以霍乱天下的力量。” “而父皇交代我做的,则是统一天下币制,让我汉家和嬴政之时的秦一样,只有一种钱流通于市。” “这,也正是我现在为之感到苦恼,不知该从何处下手的事······” 神情凝重的道出此言,刘胜也不由苦叹着摇摇头,眉头也随之稍一皱。 待袁盎也同样面带思虑的缓缓点下头,刘胜才又继续说道:“比起平抑粮价,这统一币制,实在是太过于复杂了些。” “尤其是在统一币制的基础上,还要禁止民间私铸钱;” “——这就意味着将来,父皇颁诏统一币制,只允许某一种钱流通之后,其他的各类钱币,都需要收归少府熔铸。” “这庞大的工作量,少府能不能承担、要花多久才能完成,倒还在其次;” “如何从百姓手中,将那些不再被允许流通的钱收回少府,以熔铸成可流通的新钱,才是真正让我感到头疼的事啊······” 如是说着,刘胜又是一阵摇头叹息,便将满是愁苦的目光,落在了不远处的袁盎身上。 而在刘胜道出这番话,尤其是最后那句‘如何把钱收回少府’之后,袁盎本还满是凝重的面庞之上,只油然生出一抹惊诧之色! “收钱入少府!” “——先前,殿下卖平价粮给长安公侯······” “还有子钱商人无盐氏······” “嘶~~~” 这一刻,原本散落在袁盎脑海中的零散记忆,终于被串联在了一起。 ——这件事,刘胜早就在做了! 想想去年秋收之后,刘胜奉命主持平抑关中粮价的事,开太仓卖平价粮时,是怎么做的? 卖粮给公侯,钱、金都收; 把粮食从公侯手里买回来的时候,却无一例外都给了金子! 这是为什么? 是因为金子没有铜钱值钱? 还是刘胜真有这么好心,不忍心把那三十几家公侯坑太惨? ——你别说! 你还真别说! 袁盎先前,也是这么想的! 知道刘胜买回公侯们的粮食,是以黄金付款时,袁盎还只单纯的认为刘胜,这是不想把事情做绝,是想稍微留点余地、给公侯们留点棺材本; 直到现在,刘胜说起钱的事儿,袁盎才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事实,并非表面上看起来这么简单。 给公侯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