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十三年的文魁王华,此人如今身兼通政司和中极殿的职务,作为储相培养,不过如今中极殿大学士告老,他跟着武英殿大学士于延益处理政务。 除了武英、文华两殿,其余阁殿没有佐官,只有翰林院临时征调的人协助处理一些文书工作,日常事务还要繁多。 长孙辅机看天色也不早了,便开口说道,“清源,不如一起用晚餐吧?” 杨清源告罪道,“长孙大人见谅,下官还得去一趟翰林院,最近大理寺里有些个棘手的案子,下官要去翰林院中查阅一下书籍。” 长孙辅机表示明白,如今的大理寺执掌京城之地的刑侦、要案,同时还要对付江湖上的那些武人,确实事情不少。 “清源辛苦了!虽然你年纪尚轻,但还需要保重身体啊!” “那下官便先行告辞了!” 杨清源告辞之后,向着翰林院方向走去。 翰林院,是杨清源在京城之中待得最久的地方,他执掌大理寺不过三年,但却曾经在翰林院中修书五年,更是主持修编了《周玄道藏》。 “杨大人!?” “杨学士,久违啦!!” 此刻的翰林院中依旧是灯火辉煌,一大群翰林编修正在修书撰稿。 两个翰林院学士看到杨清源,一阵惊喜。 “杨大人怎么回翰林院了!?是要借什么书吗?!那吩咐一声不就结了?!我们自会抄印好,给你送过去!” 杨清源虽然身上还兼着翰林院学士的官职,但是很少来翰林院,一般就算履行职务,也不过是国子监替其中的学生讲学。 “柳大人、王大人。” 杨清源也对两个打招呼的翰林院学士拱手行礼。 每三年都会诞生一批进士,其中一甲天地人三榜,直接授翰林编修,二甲之中挑选成绩优异、年轻者为庶吉士。 庶吉士会在翰林院、内阁中参与部分的政事处理,从而筛选,长于实务者,或入六部,或外放。 至于擅长经义、研学者,则留任翰林院。 柳、王二人,便是其中留任翰林院的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