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是汉人,甚至不惜编出这等唐时战乱的理由。” “参加策论之时,学生就想,朝廷对待夷人是否也可采取这点....” “当然,学生并不是说要将所有夷人迁到汉地,住个三代五代以便同化,这样做太过费时费力,耗费的钱财也太过巨大,很可能是笔天文数字。” “学生只是在想,若是那些夷人参加科举,给与些许的优待,让他们有个粗浅的功名,是否他们也会像叔父的那位同年一般,从心里认同中原文化,认为自己是汉人,而不是什么夷人。” 夏源口若悬河的说了一大堆,大殿内的君臣一直听得很认真,到此时俱是有些若有所思。 事实上,国朝对于参加科举的资格规定的很清楚,明文规定,娼,优,隶,卒,这四等人连同其子孙不得参加科举, 也就是娼妓,戏子,奴隶,还有衙门的衙役,捕快。 简单来说,只要不是贱籍,其余的百姓均有参加科举的机会。 而夷人属于贱籍么,并不属于,甚至户籍上也不会写什么夷人,而是和普通百姓一样统称为民。 从理论上来说他们是可以参加科举的,不过问题是,大多数夷人压根就没有户籍。 因此这帮人参加科举一事,根本就是一笔糊涂账。 就连他们这些掌握天下权柄的皇帝和大臣,也搞不清楚这历年的科举有多少夷人参加。 夷人中不乏通汉文者,尽管不多,但绝对是有的,而这些夷人参加科举,基本上都会附会籍贯,明明是夷人,却称其祖上乃是汉人,然后还会指出祖上是哪朝哪代流亡过去的。 甭管是真的还是编的,反正都说的有鼻子有眼,跟真的似的。 换句话来说,只要通了汉文,读了儒家经典,去参加科举时,这些夷人就会和以前划开界限,口口声声称其祖上是汉人。【这一点作者菌查过,还真的属实,而且以东南地区的少民居多。】 再加上大明的户籍上没有民族的划分,不会明确写出什么藏民,壮民,客家民等等细分。 这些夷人口口声声说自己祖上是汉人,虽然口说无凭,但谁也没有证据证明他们不是。 而且何必要反驳他们? 夷人以汉人自居,这不正是教化的初衷,正是四夷归心么? 因而弘治皇帝,连同这殿中的一众大臣都很清楚,只要这教化真正能实行下去,夷人之乱必定会从根本上消弭。 这才是那些读书人总是嚷嚷着教化,而历朝历代却都会认可其正确性的原因。 ps:祝各位大年初四快乐! (????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