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由检的眼中,从一个乞丐到君临天下的太祖朱元璋,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英雄,但他对待功臣们的手段却并不值得称道。 在这个问题上可以看出老朱眼光上的局限性。 老朱太狠了,也太过凉薄,小家子气尽显。 难道苦大仇深成功之后,就要翻脸不认人才对?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个典故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埋下了君臣离心离德的祸根。 当初跟着他打天下的那帮文武重臣,最后仅有寥寥几人得了善终,大多数都死在了老朱的屠刀之下。 其中甚至包括他的亲侄子朱文正,这得多狠?连亲侄子都杀! 这一点上,老朱明显不如他儿子朱老四。 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朱棣做到了仁至义尽,现在大明还存续的勋贵们,基本都是靖难功臣的后代。 所以,朱由检准备以朱老四为榜样,不去学朱八八。 但是,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职位不好安排。 大明现在这么多总兵大将,虽是多年来参与过剿贼平奴、抵御靼虏等等诸多战事。 但论起个人的功绩来,根本无法与开国和靖难功臣们相提并论。 要是给他们封爵,这些将领的功劳明显是不够分量的。 有些人明显是守成有余、进取不足,例如镇守宣大的杨国柱、虎大威,坐拥数万边军。 多年来也只是苟且在坚城之中,从无一丝一毫扬威塞外的雄心壮志。 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混日子,根本没有真正替朝廷解忧祛烦的打算。 而其余的大多数军将则是没有任何的战略眼光和思维,好一点的唯命是从,私心重的干脆阳奉阴违,或者出工不出力。 如果不是还有像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这样的重臣支撑,这群武将根本指望不上。 最后的结果就是顺应历史潮流,换个主子继续效劳…… 不过,说一千道一万,自从朱由检穿越过来后,这些军将在剿灭流贼的战斗中还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并且在这次关外会战中也是拼尽了全力。 尤其是宣大边军,在杨国柱、虎大威指挥下,给与了清军以重大杀伤。 单从这一点上,如果战后酬功不合理,很可能会引发将领士卒们的不满,对军队接下来的整合带来不利影响。 有这帮老将在上面压着,后起的明军、勇卫营、京营、川军这几只新军中那些当打之年的年轻将领想要拔擢就很难了。 在朱由检的设想中,在后金覆灭、东北基本安定的情况下,大明未来在北方和西北方将会采取战略攻势,以收复汉唐疆域为主要目标。 这种情况下,骑兵将会成为重中之重,像曹变蛟、罗世芳、马科、李重进等一干骑将就要得到重用,而这次赏功就必须体现出来。 这次军队的整合其实就是变相的让这帮传统将领让位,给渴望建功立业的年轻一辈腾出晋升的空间,裁汰不合格的兵卒。 打造和长期保留几支精兵,以此来维护政权和社会的稳定。 在这件事上,朱由检已经密诏杨嗣昌和兵部几名堂官入宫商议了数次,但还是没有就此事拿出一个合适的方案。 但是在关外大战结束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必须要尽快解决了。 “圣上所提之事关系到方方面面,故兵部至今仍在会商此事,尚未有具体方略。 臣意扩大会商范围,可诏各位大学士参与会商,群策群力,尽快拿出相应方案。” 在被皇帝数度召对后,杨嗣昌和兵部几位堂官有些承受不住朱由检的压力了。 今日看到皇帝又当众逼迫,无奈之下,杨嗣昌只得把球踢了出来。 要求更多人参与进来,以免自己将来背上骂名。 因为在商议几次之后,朱由检还是决定抛出自己的打算,恢复明初祖制,复设五军都督府,用来安置这些立功后的总兵大将。 五军都督府掌武官诰敕﹑水陆步骑之操练,军伍之清勾替补,俸粮﹑屯费与屯种之器械﹑舟车。 军情声息,边腹地图文册﹑薪炭荆苇等,并节制中外诸军事。 可以说是权利极大的要害部门,而它所涉及的诸多权利现在是兵部所有。 如果五军都督府复设,那它就会具备参与军国大事决策的权利,这就意味着不光是从兵部抢权。 而是等于武人地位的大幅度提高,这是杨嗣昌及兵部这些文臣所不能接受的。 如果他们答应了皇帝的策略,那肯定会被文臣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