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走刘虞的计划非常顺利,收到王耀的奏折,董卓二话不说便帮忙出手。
其指使朝堂提升了刘虞的爵位,且召对方入朝任职,担任太傅之位。
失去幽西三郡又被架空兵权后,刘虞这刺史当得本就没劲,政令甚至一度出不了州府蓟郡,人都快抑郁了。得此封赏当即欣然接受,踏上了前往长安的路程。
不过在王耀意料之外的是董卓直接下令,委任常山国相王腾为新任幽州刺史,想来这胖子深怀传统思维,认定亲族就是最可靠的力量,直接将王耀的兄长提拔到了高位。
这一做法有好有坏,不过大体来说肯定是对自己有利,故此王耀也无法去挑剔苛责什么。
在封完王腾之后,长安朝堂竟还将王耀从镇北将军升格为了征北将军。
职务上虽没太大变动,但爵位也从晋阳侯提升成了太原侯。
此番爵位上的提升看似影响不大,实际却将王耀推到了另一个高度上。
东汉是没有郡侯的,便是王耀先前的县侯,那都几近是最高一等的了。倘若封邑足有一个郡,那完全能以郡立国、封国置相。故此郡治之主往往都是王,再不济也得是公,根本就没郡侯这个说法。
东汉不设异姓王,非刘而王,天下共击。如今董卓破例封王耀为郡侯,便是在不突破固有底线的情况下,将王耀的地位硬生生抬至众侯之上。
从今往后,无论他王耀面见誰,在地位上基本都会高过对方。便
是同为刺史的封疆大吏,见了他也要低头行礼。
可以说董卓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最大程度支持了王耀,谋图的也很简单,不过希望双方能够统一战线,再不济也不能倒向袁绍那头。
对董卓所求心知肚明,王耀从始至终都没有表态,只收下了对方所有的示好。
——————
幽州府,蓟城。
行进在前往刺史府衙的道路上,王耀环顾着周围繁荣的街景,心中暗叹刘虞还真是个好官。
幽州不算富庶,光从地理位置来看就能窥见一二。
基本上大汉任何一个州治,都能与三四个外州接壤,像冀兖豫更是都与五州接连,司隶连结七州就更不用多说了。在战时接敌面越多自然越不安全,但在和平时期,这种四通八达的位置毫无疑问将极大促进经济的增长。
而幽州位于大汉东北地界,只有两个州郡作为邻居,其中一个还是偏僻荒芜的并州,严格说来它只能与冀地通商,这点比起最拉跨的交州凉州还要不如。
幽州多山、进出口单一,外敌环伺、军力疲弱,全州人口也不过堪堪达到百万余人。诸多弊端层层叠加,使得当地极度贫穷,民间生活质量极其低下。
刘虞作为一个空降下来的主官,明明是尊贵的皇亲国戚却以身作则带头整肃风气,常年穿着浆洗泛白满是补丁的简朴粗衣,一顿饭甚至绝对不吃两道荤菜,硬生生感化了作风奢侈的豪族,使得上下风气都
由之变得节俭。
虽然有些苛待下属官吏及军中将士,但幽州羸弱的经济情况也无法让他面面俱到,尽管最后失去了臣属的爱戴,他的一系列亲民仁政却实实在在帮助当地民众脱离了贫苦,也由此得到百姓的绝对拥护。
刘虞不是一个好评价的人,但他毫无疑问是个正人君子、是个高尚称职的人。
或许生得早些,天下还没乱到这个地步,不准刘虞还真能以仁德之道拯救衰落的帝国,成为修庙祭祀的新一代圣贤。
他很伟大,只可惜生不逢时。
身处毫无秩序可言的乱世,只凭仁德伟岸根本无法站稳跟脚。
“愿老天保佑刘刺史!”
“你这是什么话?使君是升官加爵,高升到朝廷里做太傅去了!”
“朝廷?现在的朝廷还是朝廷么?誰不知道那满朝公卿全都是摆设,任何政令都要由董卓许可才能发出。刺史大人忠心为国,只怕见不得董卓胡作非为,届时两相一旦起了矛盾,大人还能无恙?”
“唉!”
行进在官道上,王耀几乎无时无刻都能听见民众们在为刘虞祈福。
这很正常,刘虞可以说是大汉为民做主好官的典范,幽州百姓受其厚恩,在他离任后自然牵肠挂肚,满腹都是担忧。
一幕幕场景映入眼帘,仿佛自己就像是反派一般,王耀无奈苦笑,他也是迫不得已。如果刘虞能够配合,自己也不介意由他继续主管幽州民政。然而对方虽然宽厚善良,却有
着坚定的底线。
不过自己倒也没有亏欠这个老好人,早前若非他出手灭杀公孙瓒,算算时间,刘虞也快被公孙瓒擒杀了。
何为太傅?
大致说来就是皇帝的老师。
太傅享有高超的地位,实际上却不怎么需要干预政事,而现在小皇帝年幼,刘虞更是只需要教导好刘协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