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初审的筛选意见,我提议把方钟同志放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第一批200人的第一位,大家觉得如何?”
田立庚看了老领导一眼,第一个发表意见:“我赞同李局长的这个提议,虽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范围比较广,但第一位的还是应该是科研领域的人才。”
“一方面,与我们国家的政策的相符,另一方面,也与杰出人才的领域相对应,呈现出一种人才相继的局面。”
紧跟在田立庚后面,其余部门的专项负责人也各自发表了意见。
除了仅有的两人表示再看看其余人选的情况外,其余人基本上都赞同把方钟放在第一批第一位的位置上。
华国一直以来,都有着人才的难言之隐,尤其是基础科学方面。
现在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该说的,田立庚都说了,他们能考虑到的层面,也都在这两个原因里。
“老领导,您的意见呢?”李振邦询问道。
关于初选的名单早就报上去了,老领导也基本上都看过了,不说对每个人的情况都了解。
但是那么几个人的资料,可以说他掌握的信息,还要比在场的其他人要更丰富。
轻轻点头,老领导拍板道:“不用再看其他人了,方钟同志可以放在第一位。我们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需要这样的人才。”
这句话一说,基本上就定了基调,没有人再有异议。
同时,这样的基调一定下,对于后续的讨论,也算是给了一个方向。
也让李振邦的提议,更有底气一些。
本来会前讨论时,对于谁来念名的选择,大家都是希望组织部门的人来的,也就是田立庚来做。
怎么说呢,理由大概就是,你们组织部门主持的会议,结果人选的提议汇报,却要其他部门的人来,这不合适吧?
其实,说到底,还是多部门联合评选的责任问题。
但是田立庚本人却有不同的看法,就如同他刚才所说的两方面考虑一般,他觉得还快科技部门的人来比较好。
毕竟,主管科研项目,对科研经费的划拨,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展,每位候选者的了解程度,都要高于他这位组织部门的专项负责人。
跟老领导汇报起来,也更直接,更有“说服力”。
李振邦一开始是想拒绝的,但是科技部门的一把手找他谈过一次话后。
他就“不经意”的找到田立庚,用绕了半天的方法,最终被田立庚“说服”了。
不过,田立庚是赔进去了一顿酒,才“好不容易说服”李振邦的。
随着会议的进行,李振邦不经意的瞥了一眼田立庚,心想:“反正赚到了一顿酒,等后面被他看破,就看破吧,没什么了。”
第一天的会议结束,杰出人才第一批的3名人选全部确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第一批的200名人选,只敲定了143人,还剩下57人未敲定。
至于,作为未来后继中坚力量的青年拔尖人才第一批的60名人选,则全部还在酝酿之中。
这个速度其实不算慢,但也并不快。
当然,这也是基于老领导确定基调后的情况。
会议结束后,田立庚找到李振邦,笑着说道:“老李啊,我说的对不对?还是得你们科技部门的人来汇报人选情况。”
李振邦看着田立庚,笑着应道:“是啊,还是老田你看的准。也谢谢你在会上帮我说话。”
李振邦毕竟喝了人一顿酒,所谓吃人嘴短,自然嘴上连忙应是。
再加上,本来就是因为科技部门一把手的提前指示,他才会主动揽下这活。
能蹭顿酒,已经是意外之喜了。
听到李振邦的话,田立庚却摇了摇头:“我那不是帮你说话,我这人你知道,公事公办。我说的都是我真正考虑的问题,咱们国家的基本国策在那摆着,国家万人计划的制定,也是跟着国策走的。”
“现在轮到具体执行的时候,难道还能抛开根本,跟着某些人走吗?”
李振邦轻轻点了点头,却没有说话。
他自然知道田立庚说的某些人指的是什么人,但是能不讨论,还是不讨论的好。
想了想,不知道是心存愧疚,还是因为其他,李振邦转而说道:“走吧,老田,手头上的事,基本忙活完了,咱们喝酒去?”
田立庚疑惑的看了李振邦一眼:“你请?”
李振邦笑了笑:“我请!”
田立庚立马面露喜色:“那还等什么,走吧,快走!”
李振邦边收拾东西,边说道:“等我收拾好!”
第二天,第一批人选落实的会议继续进行。
老领导照例出席,其他11部门的专项负责人悉数在场。
田立庚主持会议,李振邦汇报人选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