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一战怎么都不能说是胜利,日军虽然守住了平壤城,但是第一军团主力战损严重,几乎可以宣告小西行长的征朝之役结束。
反观明军这边,虽然主力损失13,但是战力尤在且军容较为整齐,不然也不可能面对日军的追击依旧有余力反击了。
所以综上所述,明军撤出平壤更像是战略性撤兵,虽然在战术上失败了,并没能拿下目标平壤,但是在战略上保存了实力。
反观日军这边虽然保住了平壤,但是在战略层面上却是失去了主动权,是切切实实的战败了。
而在祖承训看来自己也并没有战败,从平壤逃出来之后,带领剩下的明军经由顺安向北撤兵,半夜抵达安州城外。
安州是彼时朝鲜平安道兵营所在地,也是朝鲜部队聚集阻挡日军进一步北上的大本营。
刚刚回到城内,他便将朝鲜翻译唤来,让朝鲜翻译对朝鲜都元帅金命元这么禀告道“五今日多多杀贼虽史儒不幸战死,盖因天时不利也,不能歼贼,当添兵更进。告知尔等宰相,勿忧浮桥亦不可撤”
然而嘴巴有多硬,身体就有多诚实。
当日金命元不再安州城内,祖承训随即以需要与朝鲜王和金命元商议进一步作战部署为借口带着明军继续向北撤退。
撤到嘉山时候,与另一队郭梦征所部会和,清点兵员、军马后发现只剩下2000余人,军马不足1300匹。
关于明军战损的情况,与前面明军战败的原因一样,明人所书的两朝平攘录由与其他史料明显的不一致,书中所说300骑兵仅有祖承训等数十人身免,大军全军覆没。
长期以来,这个说法在中国流传很广,有着很大的影响力,甚至成了明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这是万历朝鲜之战中少有的败仗。
但是试想一下若是真的如书中所写的那样,祖承训丧师辱国,自己仅以身免,又怎么可能在后来被重新重用呢早就在回到逃回来不久便被砍了震慑三军了。
根据朝鲜宣祖昭敬大王实录记载,明军阵亡人数大约是300人,这是朝鲜王李昖命礼曹判书盈根寿询问后得到答复。
这一点与日本的历史记录是可以相互应证的,根据松浦家臣吉野甚五左卫门觉书的记录“明军联合鞑靼6万骑入平壤,折损2000骑而还。”
很明显吉野甚五左卫门在这里对战况进行了夸张,但是也没有如两朝平攘录所记录要到全军覆没的地步。
而根据左贺县立名护屋城博物馆所藏的小西行长向秀吉禀告的书信,明军也不过被斩杀了1000多人,日军自身战死50100人罢了。
可以理解日军对战果和自身战损的春秋笔法,但饶是如此依旧没有如两朝平攘录所记录要到全军覆没的地步。
就连日本人都不敢所自己杀了3000明军,让明军全军覆没。可是在明国自己的历史记录中却将其堂而皇之的记载于其上,更在今后数百年中被中国学者奉为主流。
有的时候真的不知道这些人到底见不见得自己的军队好,战败了之后疯狂的找原因挽尊,好似是在为自己的军队呼喊。
但是在记录战损情况的时候,却又比敌人还要夸张,好似自己这边不死完不能全其义一样,实在不能理解。
然而祖承训回到义州之后,并没有如他所说的找朝鲜王李昖和金命元商议再次出兵的事,反而带兵进一步退过了鸭绿江。
出征时候3500人,折了大几百人的祖承训自然要给大明朝廷一个说法。
他向杨绍勋告状说是一营朝鲜军队投靠了日军,反过头来攻击自己,才使得自己战败。
而对朝廷派来联络朝鲜的官员徐一贯说是因为看到了朝鲜将领李薲似乎与日军有联络,,他怕朝军与日军有勾连,这才带着大军提前撤退。
在他撤兵后不久,日军还追了出来,要不是自己机敏击退了追兵,恐怕军士就要沦丧在平壤了。
事实上事后杨绍勋询问其麾下将士,得到了与祖承训一样的答复说,有穿着朝鲜军军服的朝鲜人在城内与他们作战,甚至有人拿弓向他们射箭。
彼时朝鲜人并不知道祖承训给大明了这样的报告,朝鲜王李昖甚至再派人要求辽东将祖承训再次派来朝鲜与日军作战。
这一行为在杨绍勋眼中就好似朝鲜与日军早有联络,要将祖承训及麾下所部害死一样。
随即他当场对着来联络的朝鲜官员怒斥道“自古以来,安有大国为小国劳动许多兵马,救济急难于数三千里之外者乎
而尔国将官,不此之思,皆落后不肯上阵,独驱吾兵犯贼。且贼中多有善射者,说汝言语,穿尔等军服,是何等意思”
杨绍勋的话就差明着质问朝鲜是不是与日军勾结坑害大明士兵了。
面对杨绍勋的质问,朝鲜使者只能承认有部分朝鲜人以身事贼,成为了跟在日本人屁股后面的朝奸。
听到杨绍勋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