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千小说网>历史军事>争霸三国,开局先偷孙吴的家> 第一五五章 定扶余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五五章 定扶余(1 / 2)

除了迁徙高句丽人,丁宽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反而是搞“发明创作”。辽东是苦寒之地,想要汉人能够在辽东大规模定居,甚至占住整个东北地区,除了要有足够的粮食产出支撑之外,还必须要让这些迁居而来的汉人,能够平安的度过寒冷的冬季。

说是“发明创造”,但实际上都是后世极为常见的日用之物。

丁宽的第一个“发明”,就是红砖。中国制砖的历史已经几千年了,其实工艺已经很成熟,只不过历史上,中国大量制造的是青砖。

青砖与红砖其实生产工艺很接近,只是青砖的质量要求更高,生产工艺更复杂,成本更高。古代,能够用的起砖瓦的都是富贵人家,穷人只能用木头、竹子和茅草之类廉价之物来建设房子。

因此介于青砖和廉价材料之间的红砖,在中国古代就几乎没有用武之地,直到晚清年间,随着各种建筑需求的大幅上升,更便宜的红砖才成为主流。

丁宽其实在扬州之时,就已经弄出了更加便于生产的红砖,虽然此时不可能有机械化的制砖机,但红砖的生产成本和便利程度,仍然比青砖有突出的优势。只是红砖的质量,较之青砖相差很多,因此一直没有真正的用武之地。

但辽东之地不同,在辽东这种苦寒之地,木头、竹子和茅草之类廉价建材,不足以满足御寒需求,而红砖成本更便宜的优势就提现出来了。

因此丁宽到了辽东之时,就已经在平郭建立了砖窑,进行批量生产。

有了便宜的红砖,足够御寒的房屋就可以大规模的兴建起来。而有了红砖,另一样御寒的重要设施,就有了基础,这就火炉、火炕、火墙。

火炉、火炕、火墙其实非常的简单,就是在炕与墙中留下专门的烟道,让火炉中升火时产生的烟,先进入这些通道,再排出室外,这个过程中,这些烟的热量就足以提升室内的温度。

此时冶铁工艺还有差距,铁产量并不高,因此丁宽并没有考虑过搞什么暖气之类,但火炉、火炕、火墙这种现代中国几乎被淘汰的技术,用在汉代,那简直就是牛逼到天上去的黑科技。

有了砖石的屋子保暖,有了火炉、火炕、火墙取暖,有了棉衣御寒,汉人在北方的冬日,只要能够有足够的粮食和薪柴,就能够安然的度过。这就可以解决,在辽东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移民实边的最基本问题。

北方的冬日绝对是酷寒,连大地都已经被冻的及其坚硬,根本没有办法搞大规模的基建。但丁宽有几万兵马闲置着,在日常训练之外,小规模的搞一些试验性的建设项目还是没有问题的。

因此这个冬天,丁宽主要就是把这些过冬技术,拿出来进行实地检验。只要这些技术能够在这个冬天运转良好,未来丁宽就准备在东北地区全面推广。

这些过冬技术,丁宽完全不怕被胡人学了去,砖瓦房这些都是固定的建筑,一次兴建可以使用几十年,只适合那些定居的农耕社会。

对于游牧为生的胡人来讲,这些技术根本不实用,除非他们也找个地方兴建城邑,定居下来。然而一旦游牧的胡人定居下来,还有那么可怕吗?

一个冬天就这样慢慢过去了,丁宽的几项新技术也通过了东北严寒的考验,今年就准备全面在东北地区推开。

而随着春日的到来,天气渐渐转暖,丁宽在组织春耕的同时,军事上也开始恢复了活跃,下一个目标就是扶余。

扶余占据的地方就是后世的吉林、辽宁北部、黑龙江中部,王城在后世的长春附近,地域包括了吉林高官春市、吉林市、松原市、四平市、白城市,辽宁省昌图县、黑龙江省桦南县等地。

与高句丽居住于长白山脉之内不同,扶余所占据的都是以平原为主的地区,因此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同时扶余周边又较为繁盛的草原,畜牧业也很发达。

这段时间,丁宽一直在搜集各种信息,翻看古籍记载,以对扶余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丁宽的理解,扶余所占有的土地,也是以农耕为主业,实际上更适合汉人的长期占有和居留。

而且与丁宽之前对东夷(东北地区胡人的总称),刻板印象略有差异的是,扶余人的侵略性并不强,虽然与汉人也有冲突之时,但总体与大汉的关系以和平为主。

这与扶余人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有巨大的关系,整体而言,农耕文化离不开自己的土地,因此对外扩张的欲望并不强。对汉人的威胁,远低于游牧民族,居住在山中的高句丽等渔猎民族。

而且扶余长期与大汉交流,多次遣使到大汉朝廷进贡朝拜,受到汉人的影响很深,很多习俗与汉人非常相似。

此时的扶余只有大约二十万左右人口,被夹在高句丽和鲜卑之间,并不是东北地区强大的异族。公孙度到了辽东之后,扶余人更是主动的投靠了代表大汉朝廷的公孙度。

这样一番了解下来,丁宽就开始与韩融、荀攸、戏志才进行商议,对扶余的策略做了一些调整。

想要彻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