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千小说网>武侠修真>催泪系导演> 第一千三百六十三章 人性才是那个看不见的客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千三百六十三章 人性才是那个看不见的客人(2 / 3)

是零散的,再加上一些网友在里面混淆视听,所以,让那些看了这些评论的人,反而越发地疑惑起来。

那么自然而然地会吸引他们走进影院自己去看一看。

而影评人们和普通大众们的着力点是不同的,毕竟,他们需要解读出一些和普通观众不同的东西才能够吸引眼球嘛。

周清泉作为《电影周刊》的主编,也是李易的老朋友了。

对于这部《看不见的客人》他可是看了好几遍,影评也是写了又删,删了又写。

因为关于这部电影,可以讨论,可以解读的东西,在他看来真的很多。

所谓千人千面,不同的人看待同一件事都会有不同的结果,更何况是电影?

作为老牌影评人,周清泉自然不屑去剧透来吸引读者。

所以,他细想之后,以电影的片名:“看不见的客人”作为解读的切入点。

“人有两面,有说人性本善,也有说人性本恶,但是这个话题并不是我们要讨论的关键,因为,不管人性本善还是本恶,都只是一个起点。

不同的人,在经历了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环境下的成长,经历的人和事物不同,善恶也会出现分割点。

而电影展现的并不是一个人的人生的全部,而只是一部分,所以对善恶有明显的界定。

《看不见的客人》这个影片的名字,我认为非常有意思。

从电影剧情来看,电影《看不见的客人》就是一场对邪恶的“客人”的审讯,故事所呈现的是生活中人性最邪恶的一面,作为真正生活中人性美的反面教材,它是一种“丑”的存在,它展现的“丑”是一个人违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包括主人公情欲的泛滥、非理性的杀害、制造的阴谋等违反道德令人批判的罪恶行为。

有人说过: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自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一个人在面临突发事件时,难免会惊慌失措而失去原本的理智,但男主陈德安在严重的过错中没有及时地悬崖勒马,反而想方设法、不折手断地加以陷害和掩饰,编织一个个谎言,最后需要更多谎言的弥补。成为了一场真正的人性的博弈。

看到网络上在争议的话题,就是认为案件的发生是否符合逻辑?

我认为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现实当中,同样的类似的案件,往往有着不同的过程和结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善和恶,而影片只不过是选择了“恶”的结果而已。

其实影片所给观众带来的是关于人性问题的探讨与争议。人性美与人性丑从来都是共生的关系,在明显的丑陋下必定潜藏着人性美的一面。如果说“美”是合乎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是纯粹的美,那么“丑”就是对这种纯粹美的否定与破坏。这种审美观是对事物具体的反映,它拉大、扩张了美丑之间的距离,使美的更加美,丑的更加丑。

影片中所正面叙述的人性丑恶中也夹杂着令人悸动的人性美,正如好心的路人在看见凶手遇到车祸时会热情地伸手援助;在夜幕降临时,遇到有麻烦的陌生人并热情地接待帮忙修车的被害人父母,他们不都是心怀善意去面对生活吗?最后路人被贿赂收买,往“人性丑”的方向发展,我们却不能否定他此前内心潜在的良知美,而受害者的父母当后知后觉地明白儿子已经遭遇不测时,一路寻求说法和正义的道路上充满坎坷,不得已精心设局、费尽一番心血最终才逼供凶手口吐真言,这不正是一场人类情感中最伟大的亲情吗?亲情所呈现的不正是一种特殊的人性美吗?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已经执着地爱美和追求美,但他们并未将丑从美的范围中剔除掉。虽然人的审美已经开始区分出美与丑的界限并将美丑对立起来,但是丑烘托美,突出美的价值已经得到重视。《看不见的客人》展现的正是人性最丑恶、黑暗的一面,即“人性丑”,而能够悸动人心并令人沉思的,毋庸置疑就是悲凉凄惨的现状与美好期许之间的遥远距离,当“人性美”越发引人遐想时,一颗敏感的心灵越发承受不住满溢的悲伤,逼迫思绪往满是荆棘的深渊探寻生命的真理。如一位画家所言:“密叶偶间枯枝,顿添生致;纽干或生剥蚀,愈见苍颜。”

《看不见的客人》给观众讲述了许多个所谓的“真相”,电影巧妙的拍摄手法更是让观众一次又一次对“真相”点头。男主角陈德安弱势的出场方式使人不由自主地认为他的确无辜,并开始猜测凶手到底是谁,又为何要这么做。哪怕在律师的步步紧逼之下,他终于说出了表面的“真相”时,我们也愿意相信,是那留着一头利落短发,表现精明的劳拉主导了这一切,而他则不过是个为此深感良心不安的老实人。惯性思维使我们在潜意识里认为主角必然是无辜的,况且男主又长了一张丧气且可怜巴巴的脸,谁会去揣测这样一个老实人是否有所隐瞒呢?

这就是电影有趣的地方,因为前文说过,人是具有两面性的,可是影片表现出来的,却并非说男主角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