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和自己的实力不匹配。
那么这个一直贪婪的人为何会拿出勇气来帮助弱势戚秦氏,他那么的挣扎,看上去那么的讨厌,但却能说出“我相信这个世界还有公理”这样有信念的话,到沦为乞丐依然不肯屈就拿食物、拿钱。或许是“我要做一个好官”在指引他。
如同《功夫》里面的阿星一样,哪怕是死也要再打一棍子,同样的是一个“英雄”“正义”的信念在指引着他。
回到《九品芝麻官》,阿星无疑也是个醒目的人,收了方唐镜的钱并没有立刻答应;虽然失意于妓院做了龟公但却在其中苦练吵架技能,他越来越醒目,我觉得是因为他老爸临终的那句话的作用:“贪官奸;清官,要更奸,要不然怎么斗过他。”
单纯有信念,不足以乱流中生存下来,还得有足够的醒目劲儿。
不过要不是因为在妓院偶遇皇上,他到底会走多远呢?只是连告御状也得等到皇上上妓院才能告到,上梁不正下梁歪,连一国之君都乱来很难说下面的官是多么的好。
包龙星这等小人物,要搁在现在,估计也懒得在“我要做个好官”上纠结了。
电影诠释了官场中的小人物也需要正义,也需要怜悯。但遗憾的是,小人物注定要悲情,心酸的历程不一定会得到圆满的结果。
戚秦氏的悲情。戚家少爷大婚也邀请了九品芝麻官包龙星,在剧中包龙星曾幻想戚秦氏不会嫁给一个百病缠身的戚家少爷,而是要嫁给包大人,可想而知,在封建统治下的妇女凭什么要嫁给一个身染重疾,不停咳嗽的戚家少爷,道理很简单,戚家有钱,而戚秦氏的背后则代表的是无数受封建压迫的贫苦人民的写照而已,其实本剧这把构思无非想表达的就是在戚秦氏的身上其实也代表的不甘与无奈。迫于生计,只有嫁给自己不喜欢的人。
包龙星的悲情。包龙星作为主角,是一个小小的九品芝麻官,前期为了钱也贪婪之极,不惜判错冤案,被人鄙视,为人极度自私,其实在前期我都有些怀疑他弘扬正义的目的是为了心上人还是真正的想做一个清官,不免让人匪夷所思。他为了戚秦氏丢了官,告御状差点变成乞丐,悲情中难免会让人有点怜悯,最后在妓院实现了自己华丽的逆转,不是每一个悲情式的小人物都有这种运气。如果不是碰到皇上,他的一生或许就这样浑浑噩噩的度过,其实也就相当于一个不是乞丐的乞丐。
皇上的悲情。其实大家都知道剧中的皇上是同治,老佛爷是慈禧,同治去嫖真的不是什么大新闻,是历史上真的发生过的,最后也是得了天花(或者花柳病)而死,好好的皇上竟出城门嫖,在当时真的是大新闻,其实在皇帝的背后是自己处处受节制,处处受约束的无奈和发泄,嫖就是要发泄心中的不满,与当时掌握实权的母后的对抗,用自己嫖的方式的反击对母后的不满,在自己母后面前,他不就是一个小人物吗?悲情与戏剧化的小人物。
《九品芝麻官》真的是难得的一部佳作,剧中更多的是体现了为小人物的悲情呐喊,但这深层次的意涵需要我们认真的去体会,九品芝麻官本来也就是一个小人物的官场现形记。
再来说《功夫》,其实两部电影都还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标志性的物件!
《功夫》里面,无疑是那一根阿星无法忘却的棒棒糖,而《九品芝麻官》里面呢?
是什么?
是那块“公正廉明”的牌匾!
电影里出现了许多牌匾的镜头,首先出现的“公正廉明”的官方牌匾破烂不堪,与故事后段出现的华丽的“公正廉明”的牌匾形成巨大的反差,符合主人公官升一品的情节发展需要。
其次出现的许多民间牌匾,有为了转换场景的需要,如:“悦来客栈”·“凤来楼”·“二郎神古庙”·“尚书府”,转换地点时先出现一个牌匾的特写,以作铺垫;有歌颂主人公能力的需要,如“嗌交王”,彰示主人公的吵架能力;也有励志勉励的作用,如“有凤来仪”,与主人公落魄时形成反差,让人感慨主人公要发奋图强。电影里面描述的内容几乎完全没有,但是却安排巧妙,运用牌匾的功能与作用,为情节发展暗示或铺垫!
而《九品芝麻官》在个人看来,在某些方面比《功夫》更加有内涵。
无厘头喜剧的正确展开方式是什么?
李易用《九品芝麻官》为其他导演很好的上了一课。
一个本来非常悲惨的故事,官以民为刍狗的故事,在古代,甚至现代都经常发生的故事,用了这样极尽夸张搞笑的方式,如验尸用假狗,入牢还惦记壮阳秘方,诬陷包龙星强奸母猪,咸鱼当尚方宝剑,上京带一堆萝卜,夹菜夹了一盆盆栽,人从老鼠洞缩骨功钻进来,一个清高淡泊的女人转眼翻包袱偷东西暴力揍人,把弯的铁棍说直,等等,将一个本来悲惨到六月飘雪的故事搞笑化嬉戏化,把本来应该是阴暗隐晦的官场黑暗社会黑暗直白夸张地袒露出来。
对比一下,不难发现,李易导演的关于无厘头喜剧的电影,都是惯于把人情世故无论是官场职场亲戚朋友之间的人情冷暖,尤其是人性丑的一面夸张化,嬉戏化地袒露出来。如包龙星和讼师的出场如拳击手出场;两人在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