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明知故问:“不知刘中书此言何意?” 刘洎放下茶杯,缓缓道:“陛下登基未久,却遭遇连续两次兵变,对于帝国军队已经深感不可信任,听从房俊之谏言裁撤左右屯卫、整编左右金吾卫便是明证 。可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放眼军中,还有几人在功勋、资历上比得过陨国公你?你这一身兵法谋略,正当其时啊。” 张亮沉吟不语。 按说这话有些道理,可问题在于陛下对他并不信任,否则也不会将他从军中剔除安置在刑部尚书的位置上。若是以往安安分分随从房俊也就罢了,只需房俊 一句话,左右金吾卫大将军肯定有一个是他的,可他现在与房俊的关系并不好,房俊岂会帮他在陛下面前争取? 听刘洎之意,似乎有心帮他争取一个军中职位,可刘洎与军方的关系极为恶劣,凭什么敢夸下如此海口? 想到这里,他抬起头,目光灼灼的盯着刘洎。 两人目光相触,刘洎缓缓点头,沉声道:“当下局势叵测,风波将起,帝国需要陨国公这样的宿将、名帅站出来指挥军队,辅佐陛下稳定江山、护卫社稷。” 张亮觉得手有些抖,极力压制声音不至于发颤,小声问道:“是宗室那些人?” 刘洎目光深沉:“恐怕不止是那些人……宗室之流贼心不死,觊觎皇位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先前两次兵变当中便曾深度参与,岂能不怕陛下算后账?而陛下欲 施行新政,种种政策未必能够被天下世家接受,预料之中的动荡势不可免,到那个时候,正是吾辈为陛下尽忠之时。” 这番话等同于开诚布公,我就是来拉拢你站在我这一边! 没办法,刘洎与房俊关系恶劣,不可能得到军方的支持,只能另辟蹊径,想方设法在军中寻找可以合作的势力。然而想要培植势力自然远远来不及,最好的 方式便是说服、拉拢…… 一直以来游走在军方边缘的张亮便是最好的目标。 地位高、资历老、功勋多,既是硕果仅存的贞观勋臣,又长期遭受房俊打压,如今甚至不得不“弃武从文”,沦为被架空权力的六部尚书…… 方方面面,实在是再合适不过。 张亮略作沉吟,问道:“需要我做什么?” “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他自然懂,故而再是心动也要弄清楚自己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重回军方、执掌兵权固然诱人,却也要与付出权衡利弊一番…… 刘洎笑道:“什么也不需要你去做,吾等皆乃人臣,所做的事情唯有一样,那便是忠君爱国。” 张亮微微蹙眉,最烦这种似是而非标准空泛的说辞,因为任何定词都能在特定的情况之下转换含义,君王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相悖也不是不可能,到那时候 ,是该“忠君”、还是该“爱国”? 刘洎自然知道张亮心中顾忌,遂轻声道:“君王治国之道在于平衡,眼下房俊看似并无兵权在手,但是受其影响的军队却不知凡几,便是英国公都被他稳稳压过一头,陛下纵然对其信重有加,却也不得不行平衡之举措,可现在放眼朝堂,莫说与其并立争锋了,便是能在其面前站直腰杆的又有几人?故而只需陨国公您 站出来,陛下定然倚为臂助。” 张亮深吸一口气,笑道:“年前有旧部送来一批辽东山珍,其中一对熊掌最是难得,我已经让厨房整治出来,只待有贵客登门便以之款待,刘中书有口福了。 ” “我不请自来,不被视作恶客就好了,岂敢当得贵客之称?” “哈哈,刘中书乃当朝宰辅、国之柱石,若是这还算不得贵客,世上又岂有贵客之称?” “若如此,恭敬不如从命,也当借府上美酒与陨国公共谋一醉。” “自当不醉不归!” ***** 刘洎说服、拉拢张亮之举措并未藏着掖着,反而大张旗鼓主动登门,虽然二人之谈话外人不可得知,但如此公开之举措当即引发朝堂上议论纷纭。 谁都知道刘洎公然对抗军方、堪称“文武对峙”之“罪魁祸首”,尤其是与房俊之间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更是使其威望大涨,现在忽然登上张亮的府门,意欲何 为昭然若揭。 这是打算借助张亮来对抗房俊? 可张亮自从当年在江南之时被房俊整治得欲仙欲死便已经表示臣服,现在更是“弃武从文”成为刑部尚书,又哪里有对抗房俊之底气? 不过张亮毕竟当年也曾统率千军万马,算是朝堂之上硕果仅存的贞观勋臣,如果陛下对其重用,准许其重返军中,倒也不是不可能。 再联想到这两日在长安城内传得沸沸扬扬的“魏王遇刺事件”,一些猜测难免浮上各方人士的心头…… …… 临近上元佳节,这几日天气晴好,玄武门外的积雪逐渐消融,原本隶属于左右屯卫的两座军营汇集了数万兵卒,一边进行军制统属之整编,一边依旧展开训 练。 正当午时,一辆一辆满载米面粮油、布帛皮革、茶蛋菜蔬等等后勤物资的马车络绎不绝的驶入军营,将道路上的碎冰碾碎、融化,一片泥泞。 左右金吾卫将近六万兵马,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