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20 转机(1 / 3)

被石油淹没的魏子昂,让本来打算利用精准核聚变打击的A002号主考官没了主意。 如果,决意继续使用精准核聚变打击对付泰坦蜘蛛机械体,那么魏子昂必定会在精准核聚变打击喜爱丧命。 而精准核聚变打击,又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打击方式。 当然,除了精准核聚变打击外,还有其他的对抗方式,但都不如精准核聚变打击来的高效直接。 于是,监考室的监考老师们很快就此事展开了争议。 有部分监考老师支持使用精准核聚变打击,虽然会让考生魏子昂牺牲,但是考生魏子昂的牺牲是无法避免的结果。 如果能够保证389号区域的安全,迅速的解决人类的隐患,那么牺牲一个考生,也是值得的。 但也有部分监考老师认为,事情还存在其它的解决方桉。 没有必要非得让一个考生牺牲。 可以采用精准核聚变以外的方式,来达到消灭泰坦蜘蛛机械体的目的。 而A002 号主考官杨司令也陷入了纠结之中,毫无疑问,这个考生魏子昂成为了实行精准核聚变打击的阻碍。 A002号主考官杨司令的心里也不是没有想过牺牲考生魏子昂,对泰坦蜘蛛机械体实行精准核聚变打击。 毕竟这是最简单、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但A002号主考官杨司令把情况报给上级后,很快便得到了上级拒绝实行精准核聚变打击的答复。 同意搁置核聚变打击。 而拒绝实行核聚变打击的原因也很简单: 那就是要在目前情况下,全力以赴的救出这位考生魏子昂。 一时之间,身为A002号主考官的杨司令也有点难以理解上级命令的深层含义。 这句话表明,上面要求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救出这位考生魏子昂。 这意味着,上级对这名考生非常重视。 要求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救出这位考生魏子昂。 A002号主考官斗胆向上级发起了问询,询问原因。 上面很快给了答复,因为,经调查,这个考生魏子昂是“星外之子”,而他的父母,都在帝国星域探索队里效力。 所谓的星外之子,就是在蓝星外诞生的孩子。 根据蓝星的法令,人类的孩子在十八岁之前,必须要在蓝星上成长。 哪怕是,这个孩子是在蓝星外出生。 也必须要回到蓝星。 由所属国家抚育长大成人。 因为只要这样,才能保证婴儿正常且健康的成长。 而在蓝星之外出生的孩子统称为“星外之子”,即在蓝星外出生的孩子。 魏子昂正式如此,他是一个在蓝星之外出生的孩子,也就是在外太空出生的孩子,然后被送回了地球抚养。 他的父母都在人类组成的星域探索队里,为帝国效力。 魏子昂在人类的外星域基地里出生,然后被宇宙飞船送回蓝星,进行抚育。 如果魏子昂因此而牺牲,这对他在外星域执行任务的父母来说,显然是不够公平的。 属于帝国照顾不周。 到时候没法给魏子昂的父母一个合理的交代。 人家为了人类的发展,蓝星的安全,背井离乡,远离蓝星,在外星域的基地默默奉献,结果自己被接回蓝星的孩子却死了。 这确实是不合理,且无法让人接受的。 蓝星之所以是安全的。 正是因为向魏子昂的父母这种人,在外星域形成了五道防线。 这五道防线,可以保障蓝星在第一时间避免蓝星遭到外星文明的打击。 换句话讲,外星势力,要想摧毁蓝星文明。 就必须要先摧毁外星域的五道防线。 比如,月球,就是蓝星建立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内层的防线。 月球上拥有人类先进的科研基地,和最强力的防御武器。 想要摧毁蓝星,就必须先要摧毁月球。 而蓝星上的科技和武器,受限于蓝星的环境,其实都不是最先进的。 蓝星上的科技和武器,都要以不影响蓝星的生态环境为先。 蓝星的生态环境,已经经不起折腾。 接到上面的答复后,A002号主考官立刻坦然释怀接受了这一结果。 他曾经也是在星域驻扎的作战人员,他深深的理解星域驻扎人员的艰苦和不易。 而像魏子昂这种“星外之子”,是值得蓝星上的人类保护的,也算是对他父母的最好答复。 因此,为了魏子昂的生命安全,就不能使用精准核聚变打击。 而除了精准核聚变打击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激活钢铁金字塔,唤醒战略级智械堡垒体与这只泰坦蜘蛛机械体作战。 当然,还有另一种方式,那就是让高阶智械战宠与这只泰坦蜘蛛机械体作战。 监考室里的监考老师们虽然不是人人有高阶智械战宠,但是像A002号主考官的杨司令,和赤红帝国第一智械联合作战学院分院长的王院长,他们都是拥有高阶智械战宠的。 召唤出高阶智械战宠,便可轻松的与这只泰坦蜘蛛机械体对抗。 但是问题就在于,在蓝星上,不可以直接召唤高阶智械战宠。 所有的智械战宠都是从量子黑洞亚空间里出来的。 低阶智械战宠、中阶智械战宠都可以直接召唤,因为中低阶智械战宠召唤引起的量子黑洞空间波动不足以影响蓝星的生态环境。 但是高阶智械战宠的召唤却与中低阶不同,高阶智械战宠的召唤,与直接引起蓝星环境的波动。 理论上,甚至蓝星的有氧环境有可能让量子黑洞引起时空缩塌,从而在蓝星上产生一个无法抑制的黑洞。 黑洞的可怕性不言而喻。 一旦在蓝星上产生一个黑洞,那么,整个蓝星都要跟着倒霉。 所以,蓝星上只允许直接从量子黑洞空间里直接召唤低阶以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