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与露西亚的西部边界非军事区,也就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这一线,东西两侧各三百公里的范围。 东西总宽度是六百公里,南北的总长度是将近三千公里。 不过山脉的最北端已经进入北极圈,北半部分山脉两侧基本都是无人荒原。 乌拉尔山毕竟是一座山脉,没有现代公路和铁路的地方,各种车辆是没办法快速穿过的。 所以负责非军事区北半部分区域的部队,主要的作战任务是接管属于己方的居民点和交通线并布防。 主要的进攻战斗集中在南半部分,特别是最南端的乌拉尔河两岸。 最关键的争夺目标,是伏尔加-乌拉尔油田和自由贸易区,这里是大明和露西亚边界上最繁华的地方。 这块地区也是露西亚绝对的心头肉。 自从十九年前世界大战结束,鲜卑公国拆分出来之后,露西亚人就开始在非军事区边沿建设军事基地,作为针对大明的边界防御据点。 当地发现了石油资源,与大明签订了共同开发的合作协议,并设立了国际自由贸易区之后,露西亚再次加大了这里的建设投入。 在露西亚境内的非军事区的边界的西侧,大约在伏尔加河河岸的两侧,从里海沿岸一直到沿岸到乌拉尔山西侧。 在这个长度大约一千五百公里的弧形区域,建设了三大片特殊的城市住宅区和相应配套设施。 名义上是配合自贸区开发城市建设,在需要的时候也是理所当然的屯兵地。 大明的那一边实际上也在这么干。 泰西战争开始之后,露西亚人就开始加固这里的要塞防御,修建大量的防御工事,持续不断地增兵,不断的补充军用物资。 现在已经将这三片城市区打造成了军事要塞群。 大明正式对德意志、露西亚、意大利三国宣战的时候,他们在三片要塞群和周围的军营聚集了超过一百五十万名士兵。 还有各式装甲车辆上万辆、各式作战飞机上万架、各种火炮超过两万门。 三个要塞群中,最北边的一个,应该是为了针对性的掌控露西亚境内,乌拉尔山脚下的非军事准备的。 而南方的两个要塞群的主要目标,就是在做本土防御的同时,积蓄尝试向大明进攻的力量。 大明的宣战,对于露西亚、德意志、意大利三国而言,明显是有些突然的。 战争正式开始的时候,这三大片军事基地附近的士兵,大部分还在基地内部,并没有在展开进攻或者防御线。 收到命令之后才开始迅速的向外输送人员。 一部分散开去接管非军事区,一部分径直向东方快速前进,试图冲进大明一方的非军事区。 主力部队的目标准备在边境线上布置战线。 露西亚和德意志人觉得,大明的进攻应该会来的比较快,但是应该比自己快不了太多。 地面战车的速度和续航是相对有限的,战斗机和运输机的飞行速度大家也相差不远,双方应该会在差不多的时间抵达国界线附近。 只不过实施情况是,大明的喷气式飞机比露西亚人快了将近一倍。 双方空军的战斗爆发的地方,已经深入露西亚境内了。 至于地面上的情况,双方的陆军部队还没有遭遇,但是战斗实际上却可能已经开始,甚至已经即将结束了。 大明的指挥官知道露西亚在这里有几个超级要塞群。 负责具体战术规划的参谋们,在制定详细作战方案的时候,就跟总指挥杨遇春提了建议。 他们认为,尽管大明有更加强大的常规武装力量,与露西亚和德意志的军队正面战斗的时候,也应该能够有很高的交换比。 但是这种要塞群实在庞大,当地驻扎的士兵数量,囤积的武器装备数量,也都太过庞大了。 若让其发挥出全部的力量,若大明依靠常规力量去攻占这片要塞群,损失的士兵数量肯定是数以十万计的。 关键是,大明突然宣战,要塞中的大量士兵还没有完全展开,没有分布到整个战线上去。 他们在开战的时候将会是高度集中的状态—— 整个乌拉尔战区,可能有将近两百万露西亚-德意志联军,其中应该有超过一半的数量,都在这三个要塞群内部和周围。 非常适合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集中消灭。 所以他们制定作战方案的时候就提出建议,由禁军出面直接把整个要塞给清理掉,以避免十万大明将士的伤亡。 与之情况类似的,还有露西亚高加索地区的里海沿岸地区,与大明的波斯藩国的巴库油田北部里海沿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