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帝国和俄罗斯方面的战争,在很多年前就开始了,只不过早些年的时候受限于西伯利亚的广阔以及极度困难的物资补给,兵力输送,楚军在西伯利亚方向打的还是比较煎熬的。
主要是楚军在面对俄军拥有武器装备优势,但是在兵力以及后勤补给上的优势也没多少。
不是帝国没有足够的兵力以及弹药粮食,而是运不上去!
因此当年的战斗,主要是围绕着西伯利亚的几条主要河流进行推进,双方的战斗规模也不大,普遍几百人,几千人的规模都算得上是大规模战役了。
但是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然而打的时候还是比较顺利的。
主要是对面的俄罗斯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甚至面临的问题更多,而且他们也没有装备优势,因此楚军在十年代的西伯利亚战争里尽管推进缓慢,但这主要是地理上的限制,而不是说俄罗斯人的军事抵抗有多强。
同样是因为交通问题,这也是导致楚军在二十年代打到乌拉尔山脉以东,里海东岸后,就没有继续往西跨过乌拉尔河的主要原因。
距离实在太远,补给严重困难,当时大楚帝国为了维持西海城这座里海东北部边缘,乌拉尔河入海口的西海城的军事驻防,耗费的资源可是相当庞大的。
时不时的就要从伊宁河谷超大型的运输队伍,然后一路慢吞吞的往西走,给西海城这个战略要地输送武器、弹药,被服等各类军事补给物资。
这一路的补给线长达两千多公里,在没有火车和轮船的年代里,如此漫长的补给线对于大楚帝国这样家大业大的帝国而言依旧是非常沉重的负担。
就这,还是建立在大楚帝国在伊宁地区建设有多家兵工厂,能够生产火炮,火枪再到弹药,冷兵器,军用被服等各种军需物资的缘故。
如果没有伊宁河谷这个大楚帝国掌控西域乃至整个中亚的战略农业、工业城市支撑着,楚军在中亚等方向所需要的各类军事物资,都还得从更后方的陕甘地区的兰州、长安等地运过来。
补给距离直接翻倍,将会超过五千五百公里!
那样可更麻烦……从长安到伊宁这一段路,可是沙漠、戈壁滩、草原各种恶劣地形都有,长度达到将近三千公里,如此遥远的运输距离对于军事后勤补给而言简直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如此漫长而困难的补给线,是当时限制楚军继续西进的重要原因。
为了解决关内十八省距离西部中亚领土距离过远,道路难行的问题,大楚帝国在铁路刚开始修建的时候,就已经拟定了一条连通中原和中亚的战略铁路,即从长安到伊宁的西北铁路。
这条铁路也是大楚帝国铁路的早期庞大修筑计划里,最难修的一条铁路,沿途复杂地形太多,并且沿途诸多地方都是荒无人烟,最关键的是这条铁路因为沿途人烟稀少,人员以及货物往来都比较少。
这意味着这条铁路在商业运营上很难赚钱,别说赚钱了,能够维持运营不亏本都不容易。
西北铁路乃是一条非常纯粹的战备铁路,当年为了让铁路总公司修建这一条铁路,也是为了减轻修筑铁路成本,陆军方面长期派遣了众多工兵部队帮忙一起修路架桥。
多方合力之下,西北铁路最终经过了长达九年的修建,最终在承顺三十年才建成,大楚帝国的火车终于能够一路顺利通往西域重镇吐鲁番省的省治伊宁。
而过了伊宁之后都是一片开阔平坦的哈萨克大草原,这个时候铁路修起来就容易了,只用了区区两年时间,铁路总公司就建成了中亚铁路干线,即伊宁到两河省省治土耳城。
把帝国边陲省份两河省也用铁路连接了起来。
如此一来,大楚帝国的火车就能够从金陵一路向西,先后通过中原铁路网、西北铁路网、中亚铁路网抵达两河省,通过火车,大量来自关内十八省地区的人口,物资源源不断的输往中亚两河省地区,让这个虽然帝国占据了多年,但是一直都没能发展起来,人口稀少的中亚省份迎来了发展的契机。
两河省也开始依托当地的丰富矿产资源开始发展工业,轻工业主要发展毛纺业,皮革业,而重工业则是发展采矿业,钢铁以及国防工业为主。
毕竟两河省是拥有大片的水草丰美之地,乃是传统畜牧区,轻工业上发展以畜牧业为基础的毛纺,皮革等产业具有天然优势。
同时当地也有不少的矿产,用来采矿也相当不错,而在铁路开通之前,就算是挖出来矿产也卖不出去啊,总不能用马车一路往东输送几千公里吧,运费都得上天了。
因此在铁路开通之前,两河省的矿产业其实规模很小的,主要是为了当地的小五金,国防工业提供原材料为主。
等到铁路开通之后,有了铁路这个便捷的交通方式,两河省那边完全可以大规模采矿,并把矿产品通过火车向东输送。
同时铁路的开通,也给两河省带来了更多的安家落户的移民,这让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