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城,全长六千五百多公里,连接了一系列重要城市和地区。 当铁路修到西海城后,来自西海城的军事消息也能够顺着火车一路快速传递,倒是速度加快了不少,但是基本也需要二十天左右。 毕竟如此漫长的路程,不可能专门派一节火车专门送一封信不是,信件都是随着沿途的长途列车一路东行的,沿途往往还需要换乘不少火车。 而火车也不是一直都能跑的,需要在途经站点里上下客,补充煤炭淡水,而且夜间也基本不走……没错,这年头的火车晚上出于安全考虑一般不跑,除非是极其特殊的情况,比如应急需求以及军事需要。 大规模夜间行车的情况,目前开始只发生在几次的大规模军事长途奔袭演习当中出现过。 因此火车的长途运行速度,还真心不如高速客轮。 高速客轮现在往往能够达到十六节甚至十八节,比军舰跑的还快……而且是日夜不停的航行。 除了不能上岸,这年头的长途运输,尤其是超长途运输,海运不管是在速度上还是成本上,都完爆火车! 西海城的信息能够在二十多天里抵达金陵城,这种速度放在传统时代里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即便如此还是不够。 如此长的信息交换间隔,中间会出现太多的变故,帝国中枢对帝国边陲地区的掌控力度也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罗志学知道该怎么去解决! 毫无疑问,解决的方法很简单,甚至后世的任何一个具备基本常识的人都会脱口而出:电报! 罗志学自然也不会例外,实际上他很早就开始指示皇家理工学院内进行电磁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呢。 要想搞电报,前期是得先搞定电磁学的一些研究,连电磁学都搞不懂还怎么研究电报啊? 而经过持续二三十年的基础理论研究,以皇家理工学院为核心的诸多学者们,也算是初步建立并完善了电磁学方面的学科体系,尽管这个体系用后世的目光去看还很原始,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这些基础理论支撑就能够搞出来电报了。 承顺三十八年初,大楚帝国皇家理工学院里进行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电报试验,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尽管当初的这条试验电报线路不过只有数百长,而且因为采用大量市面上都没有出新过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导致成本积极高昂,并且短时间内无法量产。 但是其意义却是重大的,影响更是重大的! 有线电报试验成功后,罗志学亲自做出指示投投入足够的资源,进一步完善电报的技术,继续进行技术攻关以达到量产化。 在罗志学的鼎力支持下,承顺三十八年冬天,皇家理工学院进行了第二次的测试,试验线路增加到了十二公里,并且应用了信息编码,得以方便的发送并接收信息。 承顺三十九年,随着相关技术的量产化工作获得了进展,尤其是电池,发电机相关技术的量产化突破,更是直接为大楚帝国的电报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期间,为了继续展开试验,也是为了进行前期应用的探索。 以皇家理工学院为主导,铺设了金陵城到当涂工业区的有限电报线路,电报线路沿着铁路线铺设,全长六十多公里……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进行理论试验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探索大规模应用。 因此也不可能和之前的两次试验那样,不顾成本的硬搞……必须严格控制各类成本,比如所有零部件都必须采用可以量产化的产品,不能和之前一样,要什么零件的话,一票高级工程师直接在实验室手搓…… 如此一来,金陵城到当涂的试验线路建设,其遇到的困难比第一次手搓试验线路的时候还要更多,更难解决。 这一过程里,说是建设试验线路,但是大部分的时间和经费实际上都是用来解决各种零部件的量产难题去了。 尽管磕磕碰碰,但是有皇家理工学院这家大楚帝国里科研能力最强悍的研究机构打底,又有工业部内的诸多下属大型企业配合研发,最终总算是搞成了。 承顺四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金陵城到当涂工业区的试验电报线路建成,并顺利完成了测试。 听闻这个消息后,罗志学在第二天就前往设立在西郊火车站内的试验电报站进行视察。 这一次算是突然视察,搞的铁路总公司的人还以为出了什么事呢,结果一问,得和他们自己没啥关系,天子是来视察电报建设的。 只是因为铺设金陵城到当涂工业区试验电报线路的时候,为了降低施工成本,线路是直接沿着铁路线进行铺设的,因为是试验线路的缘故,两端的电报站就临时设立在火车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