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承顺四十年秋,粮食生产扶持计划正式颁发后,大楚帝国内部再一次掀起了发展的浪潮。 最为直接的就是进一步开发土地,获得更多的耕地! 增加耕地的计划,主要集中在北方以及西部地区,因为目前只有这些地方才地广人稀,同时方便开发。 像是什么南洋地区啊,那些地方看着似乎很好,土地肥沃,雨水充足之类的,但也正是因为雨水太多,极为容易发生洪涝,想要大规模的进行农业开发,首先就需要有足够多的水利设施才行。 要不然这边前脚播种,后脚就给你来一场洪水……那还开发什么啊? 最为具体的当属红河三角洲以及湄公河三角洲地区,这两个地方按照道理来说地理环境也挺好的,但是奈何洪涝太过泛滥,大楚帝国掌控并移民这些地方将近二十年,投入了海量资金修建各种水利设施,最终才把这两个地方变成了产粮区。 投资太大了,饶是帝国这么强悍的国力也撑不住……毕竟帝国需要开发的地区多了去,需要用到钱的地方也多,不可能单独往这两个地方投入大量资金的。 此外还有吕宋群岛地区,婆罗洲,东印度群岛等诸多岛屿地区……这些地方一到夏秋时分就是连绵不断的各种台风暴雨,气候条件可以说相当恶劣,也导致了很多地方看似不错但实际上想要真正开发出来大规模种植粮食很难。 相反,北方以及西部一些地方看似贫瘠,似乎和鱼米之乡没啥联系,然而却是更容易开发,并进行大规模种植,以成为重要的产粮区。 东北地区以及漠南地区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东北地区,尤其是比较靠北的辽北以及黑水省,人们一听这名字就下意识的认为这些地方是苦寒之地,嗯,在国朝之前的时期里的确也是。 但是国朝掌控这些地方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并且引入的马耕乃至机械化耕种后,这两个省的很多地方,尤其是几个平原地区就变成了粮食产区,粮食产量规模极大,人均粮食产量极高。 到了当代的大楚帝国里,东北地区依靠这几片大平原地区,已经成为了大楚帝国的第一大粮食产区,也是最为重要的粮食产区。 其粮食总产量甚至已经超过了江南省,这是一个让很多人都感到惊讶的事实。 除了东北地区外,帝国在最近十几年大规模开发的漠南地区,其粮食产量也迅速上涨,成为了帝国的主要粮食产区…… 这也是在普通人看来很扯淡的事,这漠南不是草原嘛……你要说搞畜牧业之类的很正常,但是怎么就变成了粮食产区了? 但事实就是如此,在漠南省的东部地区里,比如通辽、赤峰等地也是非常优秀的产粮区……而实际上严格上来说,这片地方在地理位置来讲,其实也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东北地区。 到承顺四十年的今天,整个泛东北地区的黑土地,已经成为了大楚帝国最为重要的粮食产区,仅次于中原地区。 同时该地也是大楚帝国里最为重要的粮食输出地,因为当地普遍地广人稀,又大规模采取马耕以及机械化重视,人均粮食产量极高。 而帝国的粮食生产扶持计划,就是继续重点扶持中原,东北这两大传统粮食主要产区。 同时加大力度开发西伯利亚南部,中亚地区的粮食,比如伊宁地区,又比如后世的新西比利亚州这些地方…… 不过这些地方的粮食开发时间比较短暂,同时因为陆地运输成本比较高昂等因素,这些地方的粮食主要是供应西部地区的自身需求,而不是和之前那样,还需要从中原等地区,通过东西大铁路调运粮食过去。 除了上述地区的持续大规模开发外,在其他地方的开发行动也没有停止过,比如湖广地区。 湖广地区在大楚帝国里,已经演变为了楚北、楚南以及汉天府两省一府地区,不过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湖广地区依旧适用。 在前明时期里,湖广地区就已经成为了比较重要的粮食产地,不过受限于人口,开发力度等因素影响并不大。 但是进入了大楚帝国时代后,湖广地区乃是大楚帝国里最前期大规模进行开发的地区,在很早的时候就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设施建设,并进行开发移民等一系列工作。 等到如今,湖广地区的粮食也节节攀升,成为了粮食输出地,只不过当地的人口也在快速增长因此对外输出的粮食也不算多。 除了湖广地区外,四川,山东,乃至南方一些山区省份,如两广,闽浙,云贵等地区的粮食开发也在持续进行。 在农业技术有限,尤其是化肥依旧没能实现工业量产化的今天,大楚帝国要想提高粮食产量,那么只能死磕耕地数量了。 上述这些说的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