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二年十月,沈晨正式进入冀城,入主凉州。
上任第一个月,他并没有立即去各地调研工作,而是查阅当地资料,召各地官员,了解凉州目前的情况。
虽然已经定下了胡汉一视同仁的政策基调,但这也不是简单的吩咐一两句就能完成的事情。
对待民族问题首先要谨慎,做到一碗水端平。若过于温和,则胡人以为汉人好欺,就容易跑到汉人头上。若过于残暴,则会引起大规模反弹,得不偿失。
因此唐朝的大融合政策其实是最好的办法,包括后世我国对待民族问题,也是一视同仁,甚至对少数民族还有些许政策上的照顾和倾斜。
如此做的原因一是求稳,二是中华民族的统一,三则是体现国家对各民族的包容。也正个是如此,泱泱华夏才有这样稳定性。
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实际上我们国家所谓的夷人大多都有汉人血统,比如匈奴人其实就是夏商周时期北迁的汉人,此事《史记》中有记载,同时后世基因检测也证明了这一点。
如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与刘邦家族的基因吻合,辽国皇族的基因是周朝王族的基因,匈奴人是周朝姬姓后裔等等。
还有华夏人文初祖的神农是西戎,西北民族多是神农系基因。轩辕是北狄,河北、山西等地多为轩辕后裔。南蛮为蚩尤,为河南一带的始祖。东夷为少昊,为山东一带的人文初祖。
所以从血脉上大家同出一源,就更应该互帮互助,体现中华民族的包容性。而不是非要残酷镇杀西凉的羌、氐、胡、蛮,弄得凉州叛乱四起,民不聊生。
这也符合伟人教导的应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起来的力量。
当然。
该温和就温和,该镇压就镇压。
若是一味忍让令外族觉得可欺自不行,一位残酷杀戮也不行。
该有的手段还是不能少。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沈晨大体知道了现在凉州的局势。
目前凉州的少数民族主体大致有两個,一个是羌氐,一个是北胡。
羌氐居于陇右、天水、安定、北定一带,大概在后世甘肃省中南部、青海省东部以及宁夏省南部。
北胡则居于武威、张掖地区,为后世甘肃北部和宁夏北部。
羌氐现在与汉人杂居现象比较广泛,互相对民族融合并不排斥。像马超的母亲就是羌女,属于汉羌混血。
这在沈晨眼里是一个好消息,他并不想弄得凉州一团乱麻。
因为羌人是半游牧半农耕文明,不仅耕作田地,还放养牧场。组建骑兵、扩展军队,需要用的战马、骑士,都需要羌人鼎力支持。
所以要想顺利北伐,凉州就必须要安稳。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之后,沈晨认为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深入了解问题。
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他亲自拜访了冀县周边的一些小部落羌帅,询问他们对于目前大汉统治的看法以及是否愿意接受治理。
其实对于羌氐来说,首要的就是生存问题。
甘肃在汉代时并不像后世那么荒凉,而是一片水草丰茂,青山绿水的膏腴之地,但可耕地面积较少,因而放牧居多。
为了争夺水草,羌氐内部也时常发生战争,他们的生存压力还是非常大。
小部落自然是愿意归顺强大的汉朝。
不止是汉朝包容性的问题,主要是以往汉朝给他们的生存压力更大,一旦不顺从,小部落基本就是灭族的下场。
但新任的凉州牧显然还算是比较讲道理,并没有上任就开始威胁诸羌。
沈晨甚至承诺他们只要愿意接受朝廷的治理,朝廷将会帮助他们改善民生,采取合理的制度,愿意帮他们推广教育,进行农业改革。
如果能生存下去,谁又愿意冒着杀头的危险得罪汉朝朝廷呢?
况且马超在西凉有威望,最近两年张飞在凉州也打出了名头,导致天水郡大部分羌氐小部落态度都非常恭顺,不敢有所造次。
所以顺从的中小部落还是非常多。
沈晨于是在西县、天水、冀县、显亲、成纪、阿阳、略阳、平襄等天水郡的地方县展开试点工作。
他命令各地县令采取胡汉同仁的政策,在各县开市、积极发展农业、畜牧业,以小部落为村,中部落为乡亭,将各羌族部落集中在县城周边,向外延伸。
如此方便统治治理的同时,还能够迅速看到成效。至于遇到水草不足,部落需要迁徙的问题,也由官府进行考察,然后寻找新的放牧地点。
尽量做到公平公正。
遇到胡汉矛盾,或者羌氐之间内部矛盾,也应该公平解决问题,该赏则赏,该罚则罚,并且诏令四方,把事情原因,结果写清楚,所有人都服气。
半年之后,等到了章武三年上半年,天水郡和武都郡的羌氐基本上都愿意归顺至南方汉朝统治之下。
沈晨的公平治理方针与原则也取得了初步成效,自此他的名望也传播凉州。
之后的一段时间,沈晨的治理方案也渐渐蔓延至了陇右郡和金城郡一带,因至少较为温和的民族政策,吸引了大量羌氐小部落加入,一时间愿